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橡皮人”,始于王朔1986年發表的小說,作為一種社會人格,24年后的今天,它卷土重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患這種“沒有感覺的病”;正在變成無夢、無痛、無趣的“橡皮人”。“橡皮人”被枯竭包圍,似乎職業、夢想、感覺、情感都近乎枯竭干涸。但是,處境從來都是用來改變的。如果你也快要貶稱橡皮人,不妨趕緊改變一下麻木的狀態吧,生活其實可以很藝術。
現代“橡皮人” 渴望愛情懶得結婚
他總是坐在會議圓桌的10點鐘方向,因為這個位置既不顯眼也不擔心被提問;他在MSN上的頭像總是忙碌,因為正忙于在找不到開心的開心網偷菜;他總是一個人在茶水間抽煙,因為此時他的工作座機正響個不休。
他早晨可以準時起床,但感覺像一晚上沒睡般疲乏;他和所有人一樣善良,但從不見義勇為,連圍觀群眾也不會去做;他不是無情無義,但從不讓座;他擁有一顆溫柔的心,但在致電父母時找不到語言;他有些孤獨,但堅信沉默是金;他洞悉情趣的學問,但連送寵物回家都叫快遞公司;他不是不渴望愛情,但連結婚都懶。
為了不會不開心 他可以不要快樂
橡皮人沒有病,只是心很累。為了不會不開心,他連快樂都不要了。他的形象模糊,有時隱藏在這個時代的人潮之中,有時就在每個人的鏡子里——他面無表情地塞在擁擠的電梯中,他不起眼地混入地鐵站洶涌的人潮中,他默默地站在斑馬線前等待通過的整齊隊伍中,他疲憊地沉睡在午夜依然滿員的公交車座位上……
他活在這個社會的潛規則之中,活在職場的金科玉律之中,活在世故的熟人社會之中,活在階層板結的大國之中,活在周遭變化速度讓人皮膚都感到麻木的國度之中。
橡皮人是一種沒有感覺的病
橡皮人似乎就是你自己,也許是所有人,他們患上了一種叫沒有感覺的病。他們是一群自我迷失的都市年輕人,一個“行尸走肉、寡廉鮮恥、沒有血肉、沒有情感、喪失了精神生活”的群體。他們一如工藝品,“被高高在上的觀賞者輪流捏拿玩弄,被生活的泥匠用壓力捏成各種形態”。
橡皮人站在社會優等生的對立面
在中國,這些無夢、無趣亦無痛的城市生物,正形成一個龐大群體——先有《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70%的被調查者出現工作倦怠;再有《中國翰德就業報告》, 57%的被調查公司表示職業枯竭情況加重。有心理學家發表觀點,以前一個中國人工作十多年才枯竭,現在經常一兩年就枯竭了——全因現代社會的流水線模式提高了效率,卻降低了人的成就感。
到最后,你發現說真話容易犯錯,便不再說話;你發現憤怒、輕視與得意時都會影響人際關系,便省略表情;你發現手舞足蹈會影響形象,便不再做任何夸張動作——你終于活得如同一部人類學行為規范,去掉了表情,隱藏了情緒,不帶一絲人氣,成了橡皮人。
(張華仙)
下一篇:試性到底是潮流還是潛規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人花男人錢 該不該客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