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什么,找對象還要看雙眼的距離?
賈雷德·戴蒙德對妻子瑪莉可謂一見鐘情。他很是迷戀這位和自己身高、體格,甚至頭發和眼珠顏色都相同的女子。
但他還是覺得哪里不對勁兒。直至一次去看芭蕾舞演出,他們在使用雙筒望遠鏡的時候,這位日后的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才恍然大悟。
原來,瑪莉需要縮短目鏡的水平距離,才能將鏡筒對準眼睛。戴蒙德發現,這位心上人雙眼的距離比較接近,而他之前追求的女人,眼睛都和他一樣,分得比較開。“還好瑪莉的耳垂與其他特征抓住了我,不然我和她兩眼距離不相配,還真不容易妥協。”戴蒙德感嘆說。
找對象,先看看你的手指?
不必大驚小怪。在著作《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一書中,戴蒙德還指出,像耳垂大小、中指長短甚至于肺活量等因素,都可能會成為你挑選意中人的特定標準。這本書也是他著名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等“人類大歷史三部曲”系列之一。
與戴蒙德一樣,我們在挑選配偶時,也有著獨特的標準。對此,心理學家稱之為“搜尋參考意象”,指的是人們在尋找意中人的過程中,不斷將身邊的人和物與該心靈意象相比較,以便快速做出選擇。問題是,這個“心靈意象”又是怎樣在心中萌生的呢?我們尋尋覓覓的那個他或她,究竟是熟悉的類型,還是陌生的類型?
經過大量研究,心理學家用統計學中的“相關系數”來做簡明表達。配偶之間相關系數最高的項目是:宗教、族裔、人種、社會經濟條件、年齡與政治觀點;其次是人格與智力等因素。而包括身高、體重、膚色的體格特征,相關系數約為0.2。最令人驚訝的是,夫妻中指長度的相關系數高達0.61。
這就不難理解戴蒙德找對象的獨特口味了。我們似乎總喜歡找與自己相似的人結婚。另外,我們的“搜尋參考意象”的確立,從小就開始受我們身邊最親近的異性的影響。
那么,與自己最相似、最速配的人是誰呢?答案或許令人尷尬,因為“最相似、最合適的”那個人是我們的父親或母親,以及兄弟或姊妹。但出于倫理道德的禁忌,人們是不會與父母或異性同胞結婚的。
你現在是不是正拿出父親與兄弟的照片,來對照另一半的面容,看有無相似之處?如果不像,可千萬別懷疑自己看錯人了。因為我們前面也講過,宗教與人格特質等因素,比體貌更強烈地影響我們擇偶的標準。有時,兒時的玩伴,童年鄰家的小妹,也會影響你的“搜尋參考意象”。
既然如此,我們尋覓伴侶的“參考意象”是先天遺傳的,還是后天學來的呢?科學家在鵪鶉、小鼠等動物身上做的相關實驗,結果令人深省。
實驗表明,這些動物成員,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辨認自己的父母與同胞,等它們成年后,體內也建立起一種程序,來引導它們尋覓理想配偶。理想配偶多與父母、同胞中的異性十分相似,但絕不會是父母或同胞,包括一起長大的異性同胞。
戴蒙德還給出另外一份以色列合作農場的觀察資料。該農場的孩子自出生就親密地生活在一起,情同手足。但是據統計,2769個孩子中,雖非近親,但只有13對喜結連理,并且其中11對是6歲以后才遷入農場的。這也說明不把從小身邊最親近的人作為伴侶,是后天養成的。并且在生命的第一個6年里,我們不僅學會了“什么人必須回避”,似乎還學會了“什么人必須追求”。
現在看看你的先生或太太,同時仔細想想自己的擇偶標準,看能不能發現一些童年的影子?
(龔艷麗)
下一篇:專家稱短信聊天更易造成社交恐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盤點現代女性八大隱秘心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