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俗話說:“行要好伴,住要好鄰。”可隨著社會的發展,鄰里間的關系卻日漸疏離。串門聊天、噓寒問暖、一起吃飯……這些以往習以為常的場景卻變得稀罕,代替而來的是“相鄰而居不相識”的冷漠。
被鋼筋水泥包圍的現代人,幾乎每天都重復著“鎖門去上班,回家把門關”的日子,埋頭打理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殊不知,在鎖上家門的同時,我們也鎖住了鄰里交往的大門,多數人并不知道自己樓上樓下的鄰居姓甚名誰,即便偶爾在電梯里碰面,也很少主動打招呼。
鄰里之間該如何“破冰”?5月27日,在長沙市天心區的一個小區,以“和諧鄰里”為主題的“社區鄰里節”,搭起了一個鄰里交流的平臺。記者看到,小區中間的草坪上搭起了“家庭才藝秀”的舞臺,無論唱歌、跳舞、相聲,只要想展示,都可以為大家來上一段,周圍的人們則一邊喝彩加油,一邊互相聊著天。走出家門的居民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很多“新朋友”,紛紛聊起了家長里短、新鮮趣事……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類似的“鄰里節”活動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各社區開展。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姚貴忠教授表示,一方面,生活成本增加、競爭壓力變大,讓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空前加強,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忙于工作,疏于人際之間的交往。另一方面,社會信任度的普遍下降,使得人們對外界的威脅格外敏感,哪怕是一墻之隔的鄰居,也不敢輕易相信。加上網絡的發達,讓人們習慣了“虛擬生活”,忽略現實中的朋友。
值得警惕的是,淡漠的鄰里關系,不僅會造成情感上的孤獨,還會使我們失去生活中的一種有力支持,當遭遇突發狀況、真的需要幫助時,可能求助無門。事實上,只要注意培養、交流與增進感情,左鄰右舍也會成為值得信任和托付的“親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介紹說,可以找些類似的機會,讓社區的家庭共同參與活動,慢慢放下戒備心。比如號召每家做一個拿手菜辦社區“百家宴”,就不失為一項值得推薦的好活動。此外,通過帶領和鼓勵家庭中的孩子們一起玩耍、交朋友,大人們也能彼此發現不少共同語言。總之,見到左鄰右舍主動打個招呼,也許就多了一個朋友。
(龔艷麗)
下一篇:怕老是一種對死亡的焦慮 心理專家剖析人怕老原因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掌控男人“電話密語” 看看他們都在想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