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幸福,是個既古老又現代的詞匯。千百年來,人們為了追求、獲得心理幸福,不懈奮斗,勤勞拼搏,付出了極大心血和努力,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傳奇。但是,對于什么是幸福、怎樣獲得幸福,古今中外,歷來都是眾說紛紜,沒有統一、固定的標準,而我則贊成和崇尚在知足中感受幸福。
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告訴我們,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而知足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后的達觀與開拓,是對自己過去努力的肯定,是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當然,這里所說的知足,主要是指在金錢、物質生活方面,而在學習、知識、能力、事業、學問等方面,又另當別論。正如蘇格拉底所指出的:“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或許有人對知足和幸福的關系表示質疑,總認為二者搭不上邊,靠不上譜。其實,知足和幸福的關系極為直接、密切,甚至可以在二者之間畫等號,即知足就是幸福,幸福就是知足。因為幸福不僅是滿足一定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種人生感悟、一種心理感受、一種主觀感覺。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財富的豐富,非物質因素對幸福的影響越來越大。因而,現代心理學開始從人們內心的主觀感受來定義幸福。這樣,在幸福的追求上,就要及時轉變思想,改變觀念,多從心態、情感、健康等方面去尋找。若是一味在財富的占有上動腦子、費心機,那么財富就如同藥物一般,任何的誤用或貪多,必將給人生造成悲劇。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現實生活中,許多時候為什么人們感覺不幸福、不快樂?為什么常常對自己的境遇感到不滿,總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從而產生種種苦惱和壓力?其根源就在于人們的不知足。正如法國作家豐特奈爾所說:“幸福的最大障礙就是期待過多的幸福。”或者如一位名人所說:“如果我們追求的是幸福也就罷了,難就難在我們追求的是比別人幸福。”與之相反,為什么有些人能處處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其根源就是知足。在他們看來,人有一定的欲望才擁有生活的樂趣和前進的動力。但是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只有自覺節制欲望,把欲望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適可而止地滿足欲望,才能常常處于滿足的快樂之中。如果貪得無厭,任其欲望膨脹、放縱,就會長期沉浸在利令智昏、欲壑難填的苦海之中,甚至丟掉自己的性命。因此,知足常樂,是一劑心靈的良藥,是對幸福定義最完美的詮釋,是獲取一切幸福的源泉,也是得到快樂的絕妙法寶。正如一位哲人所說:“誰要是在內心里真正做到知足常樂,誰就能獲得一切幸福。”因為幸福的真諦和人生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快樂。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是人們永遠追求的精神基站。真正做到知足常樂,人生便會多一份從容,多一些達觀,世間便少一些抱怨和橫眉冷對,多一些感恩和笑臉相迎。
回望歷史,古人的“布衣桑飯,可樂終身”給我們提供了知足常樂的典范。諸葛亮的“寧靜致遠,淡泊明志”,蘊含著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盡顯知足常樂的悠然;沈復的“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著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
有人說:“一個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還有人說:“少看自己沒有的,多看自己擁有的,少比上,多比下,自然就會感到幸福和快樂。”這可以說是智者之語,是一種知足常樂的豁達胸懷。知足得安寧,貪心易招禍。知足將使我們擁有多彩的人生,知足將把我們帶入幸福的天堂。
(梁子豪)
下一篇:女人愛挽男人手臂 或是傳達感情的手段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劉翔摔倒 與“看客”心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