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古有杞人憂天,現在這個社會,讓人擔憂的事情會更多:學生擔憂自己的成績,進入社會后又要擔憂自己未來的生活,一家之主擔憂自己能不能挑起大梁,老年人又擔憂自己生病無依無靠,每個階段的人都有要擔憂的事。但是,過分擔憂怎么辦呢?
國人為何如此憂心,從歷史角度來講,我們有憂慮的文化“根子”。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警句,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每天樂呵呵的人倒仿佛有點沒心沒肺,只有愁眉緊蹙方顯深沉。從現實角度來講,社會仍處于大變革時期,舊體制已打破,新體制尚未完善,人們對生活普遍缺乏安全感,難免對當下及未來充滿擔憂,害怕生活失控,擔心突發事件超出能力。
正如春種秋收冬藏一樣,必要的憂患意識不可缺少,它能幫我們儲備好能量順利度過生命的“嚴冬”。但凡事過猶不及,擔憂也應適度。生命本身是一個過程,每一個“當下”拼接成了人生旅途的風景。當我們每天為未來憂心忡忡時,生命旅程就會被染上擔憂的底色。尤其是替他人擔憂,比如擔心孩子放學路上會不會出車禍、擔心老公跟女同事是否走得太近、擔心遠方的父母身體可好……這種“杞人憂天”的行為害人害己。
心理學家認為,擔憂就是變相的詛咒,這句話不無道理。人總會不自覺地按自己或他人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而擔憂正是消極的“自證預言”。比如整日擔憂孩子高考會失利,他原本無所畏懼的心或許會無形中背負上害怕失敗的沉重包袱,結果進了考場果真因壓力大而考砸;天天擔心自己的工作會捅婁子,結果對手頭的任務分了心,結果錯漏百出。
美國作家杰克·史瓦茲曾指出,大部分人最需要轉變的習性是質疑式思維及其帶來的不必要擔憂。前者會導致思維受限制,后者會引發“墨菲定律”,即越不希望發生的事情,越會因為對其投注的負面想法太多而發生。在惶惶不可終日的擔憂中生活,不僅可能增加焦慮癥、抑郁癥等的患病風險,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中醫心理學認為,憂慮情緒主要通過脾來表達,往往誘發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癥狀。
人生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擔憂的事情如此之多,我們并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恐懼沒有發生的事情,把握現在,活在當下,才是對自己的尊重,才能夠活出自我。讓自己保持一種心理健康狀態,生活更加美好。
推薦閱讀:看太多偶像劇有什么影響
下一篇:精神分裂的五種早期反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六大心理健康問題易導致失眠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