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心理問題,這個是正常的,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每天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壓力。關鍵是我們的心理問題會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危害我們的心理健康。那么,你會有下面的常見心理問題嗎?
拖延癥
明明知道自己要做某事卻死活不想干,今天的活非得拖到明天,甚至不到火燒眉毛絕不動手……你是否也是個"拖延癥"患者,每次下定決心要改卻屢屢失敗?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里博士提出,拖延主要有3種類型:找刺激型、逃避型和優柔寡斷型。雖然拖延不算病,但嚴重時帶來的內疚感、自卑感和生活的無序感,會讓人異常焦慮。
解決拖延癥建議,一是可以把任務分成具體且較易實施的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獎勵自己一點時間放松;二是要學會消除干擾,將一切影響效率的因素都趕走,比如關閉手機網絡、找個安靜的房間等。
選擇恐懼癥
計劃經濟時代,可供我們選擇的東西很少,而現在,每樣東西都有好多不同的品牌,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美國一項調查顯示,人每天要做70個選擇,不少人在選擇面前瞻前顧后,糾結不已。
選擇困難癥的背后,可能是種不自信或逃避責任的心理。事實上,正如國外諺語所說:"有選擇權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許建陽建議,在面對選擇時,應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通過對比優劣幫助下決心。
另外,要增強自我安全感,給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強迫癥
"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問題毫無意義,卻無論如何也停不下來,而且越想抵制便越緊張、痛苦。"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督導王國榮說,這就是典型的強迫癥,嚴重時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
學會減弱強迫思維至關重要。美國精神病學會給出了一個"15分鐘法則":當出現強迫想法后,努力將強迫行為的發生推遲至少15分鐘。以洗手為例,當你又想洗手時,不妨先問自己:"且慢,我真的需要洗手嗎",過5分鐘后,再告訴自己"我沒有立刻去洗手,好像手也沒那么臟",再過5分鐘后,告訴自己"這是強迫癥在作祟",最后5分鐘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
手機依賴癥
很多人手機不離身,沒帶就會有各種不適;聚會時總會下意識地不停翻看手機……手機逐漸"綁架"了我們的生活。有研究發現,美國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平均在5小時以上。《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則發現,71.8%的受訪者認為手機依賴現象很普遍。
嚴重的依賴可能轉化成強迫癥、焦慮癥。對此,日本有關專家介紹了3個遠離手機依賴癥的小訣竅:一是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如外出別帶手機充電器;二是關掉手機信息通知功能;三是設置復雜密碼,能讓人感覺解鎖麻煩。
上述的三種心理疾病就是大家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如果你發現自己存在上述的幾個問題,那么建議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當自己有心理壓力的時候,就要注意釋放壓力,防止出現問題。
推薦閱讀:內向者易患神經癥 如何預防
下一篇:周末愛宅?患上了“休閑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慢性病人更需警惕心理異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