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怎樣和精神疾病患者相處?其實很多人都會存在這種恐懼,因為與精神疾病患者相處在一起,也可能在他們突然發病,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因此現在小編就為大家講講與精神病相處,你必須學會的預防措施。
假如你身邊有一位精神疾病患者,你或許會擔心他病情突然發作,對你施加暴力行為。你也許還會問,這類暴力行為可以預測嗎,應當采取哪些防范措施。無疑,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根據四年前在香港地區做的一項調查,50%以上的人不愿與精神疾病患者為鄰,40%以上的人不愿住在精神疾病康復設施附近,更多的人認為精神疾病患者“有破壞性”,“容易危害他人”。事實上,公眾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擔心和恐慌是一個全球性的普遍現象。
但瑞典在20世紀7o年代做的一項全國性調查結果顯示:有暴力史的精神疾病患者僅占其總數的8%左右,而正常人則有近20%曾使用過暴力。精體疾病患者對正常人使用暴力的情況更為少見。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種匪夷所思、沒有任何預兆的事件,往往會讓人們感到恐懼,而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表面上恰好屬于這種類型。此外,一些傳媒對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為的渲染報道常常起著負面作用。普通大眾產生偏見也就不足為怪了。
精神疾病患者并非如我們所想象得那么“危險”,但是,對他們要加倍重視才對。預測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為,比較公認的一些“預測因素”包括:男性,青壯年,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未婚,缺乏人際交往技巧,智能偏低,有嬰幼兒時期神經系統疾病史(如顱腦外傷、高熱等),有童年期家庭環境偏差(如受虐待、父母離異等),學習困難,有品行障礙(如逃學、斗毆、虐待動物等)史,藥物或乙醇依賴者,有反復家庭暴力或違法行為史,有沖動型或反社會型人格特征,精神分裂癥患者(偏執型、特別是伴有嫉妒、被害妄想及命令性幻聽者),等等。
家人、朋友和其他與精神疾病患者接觸者,必須學會一些自我保護的技巧:①對于煩躁、激動狀態中的患者,不應過分地去關心、詢問。②當患者向你發怒時,不可與之發生正面沖突。③不應嘲笑、歧視患者。④對于癥狀相對穩定的患者,要督促其服藥、隨訪,并留意其復發的預兆。⑤發現有精神癥狀復發傾向時,應及時送其治療,必要時可在多人協助下,強制其住院。†與有過暴力史而又正處于發病期中的患者接觸時,最好不要處在患者可以正面攻擊的位置,且最好有旁人在場,必要時可提供幫助。‡患者的一些合理要求要盡量予以滿足,如果實在無法辦到,可用溫和的語氣與其商量,并做出解釋。
以上就是與精神病患著相處,或者比鄰的時候,你必須學會的一些預防工作,只有這樣子才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免受傷害,而心理健康專家建議大家,最好不要單獨與這些精神病患者接觸和相處。
推薦閱讀:你有妄想癥嗎?8個癥狀自檢
下一篇:公共場合為何總控制不住情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富二代更容易出現自卑心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