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北京城里有一個國子監,國子監里面有一個孔廟,孔廟里面有198塊元明清三代進士碑。這些當然都算不了什么奇聞,奇怪的是,最近有報道傳出,安定門街道與人大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合作,將把1978年以來各省的高考狀元大名,刻錄成碑,與古人交相輝映。當然,北京市文物局、人大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孔廟第二天紛紛出來辟謠,“沒這回事”。但空穴 不來風,安定門街道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與人大人文奧運研究中心簽訂了共建國學文化社區協議,只是在一份《安定門街道國學文化社區建設資料選編》中提到過“建高考狀元碑”一事,這只是他們的一個初步想法。
這類奇事在如今這個市場社會,本來大可見怪不怪,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文化搭臺、商業唱戲”的公開秘密。這年頭,凡是腦筋動到孔夫子那里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曖昧的動機。比起前一陣羞羞答答的讀經倡導者,這一次京城的主事者倒也爽快,老老實實地承認,此舉是擬議中的國子監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豎狀元碑不為其它,乃為吸引游客也。
在商言商,本來沒有好指責的。文化可以成為商業的一部分,但商業本身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特別是它具有某種文化包裝或內涵的時候。這里說的意識形態,不是指國家往哪里去的宏大敘事,而是一種與市民百姓日常生活有關的世俗意識。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不像政治宣傳那樣,都放在憲法、公報、社論里面,它滲透在各種各樣軟性的話語之中,比如廣告、藝文,還有這個旅游文化。
那么,高考狀元碑的背后,又有一些什么不見諸于文字的東西呢?
孔圣人、科舉狀元、高考狀元,當將這些散落在數千年歷史中的碎片拼貼在同一個空間時,分明暗示著個中有一種傳統薪火相傳,穿越了農耕時代、蒸氣機時代,直到如今的網絡時代,歷久而彌新。這就是所謂的科舉傳統。不要看科舉制度廢除了百年,但科舉之歷史幽魂,借得高考制度的皮囊,繼續纏繞在國人的心頭。
1下一篇:專家為高考復習和心理調適支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貝心理:兒童電視孤獨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