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高考的臨近,一部分學生會產生緊張、煩躁、恐慌和焦慮等情緒。面對高考這一重要的考試,怎能一點不緊張呢?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緊張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考試成績。但是,凡事應有度,過度緊張則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造成學習效率下降。克服過度緊張,首先要增強自信,而以平常心態加強復習,則是提升信心的根本途徑。
不打疲勞戰,注意提高復習效率,學會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有助于強化高考信心。同時,學習要由易到難,切莫好高騖遠、急于求成,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不要盲目地做難題,要在理解課本知識上下功夫,牢牢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對知識點進行重新記憶,讓條理更加清晰。基礎打扎實了,再循序漸進,逐步增大難度,通過不斷的成功,減少挫折感,增強自信心。
復習要結合高考《考試大綱》進行,既不遺漏要點,又要突出重點,注意查缺補漏。筆者想強調的是,越是到了臨考的最后階段,越要戒驕戒躁,保持適當的練習量。
不斷地給自己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十分必要的:“我真幸運,高考讓我有了一次重大人生選擇”、“我努力了,我一定能成功”、“高考來得正是時候,不會因時間隔得太久而把復習過的東西忘了”、“我的狀態是最好的,別的人也許還不如我”、“不管結果如何,我盡了最大努力就無怨無悔”等,建議考生不妨把對自己的積極心理暗示和目前消極的心態寫出來,并把它放在自己很容易看到的地方,在焦慮時反復看著它們,在給自己心理暗示的同時,感受到自己在進步,以保持輕松愉悅的備考心態。
考生家長要有平常心。高考前或高考期間父母對子女在生活上的過分關心和照顧,有時候會被子女視為“父母高期望”的暗示,從而增加其心理壓力。未能上大學的家長,迫切希望孩子能圓自己的大學夢,強制子女填報難以企及的名牌大學,家長辭去工作長期陪讀,凡此種種,都會增加考生的焦慮情緒。因此,家長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才是緩解子女高考焦慮的關鍵。
下一篇:如何引發學習欲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期存在心理問題可影響職業生涯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