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現象一 家長要補課,孩子渴望玩
剖析:劉復認為,家長和孩子的想法顯然背道而馳。這說明家長沒有科學的教育方法,總以為孩子的進步只能用成績說話。解決:劉復認為,寒假學生與父母一樣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通過共同商量,達成共識,以避免矛盾的產生。
現象二 參加補課班,家長圖心安
剖析:劉復認為,補課應該因人而異。孩子不是承載知識的容器,長時間的學習,孩子極容易出現厭學的情緒,補課就必定得不償失。解決:一般而言,低年級的學生保持注意力的時間在15—25分鐘之間;初中、高中生的保持注意力的時間大約是1—2個小時。這樣看來,即便家長讓孩子學習一天,孩子集中精神的時間也不會很長,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果,有些孩子確實上學期的某一段知識沒有掌握清楚,適當地補課是可以的。”劉復這樣表示。
現象三 家長陪不陪,孩子“無所謂”
剖析:劉慧表示家長與孩子之間出現代溝是日積月累形成的。親子溝通要注重三方面:言語、時間和話題。家長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養成和他們溝通的習慣。當然孩子們的無所謂可能是表面上的,情緒化的宣泄,其實他們的內心最需要父母的關愛。解決:劉復建議家長不要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有時間一定要陪孩子一同做件事。
結語 應以學生發展為本
此外,如何才是有意義的假期?劉復與劉慧都建議寒假應該在保證充分休息的基礎上,增長見識。“假期是個緩沖,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就沒意義設立假期了。學習不能只注重書本知識,成長是全方位的,擴大經歷至關重要。看看課外書籍,組織旅游都會有很大的收獲。長期的疲勞學習有違大腦發育,是不利于學生成長的。”劉慧這樣認為。
下一篇:大學生活應該這樣適應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教室里貼上“競爭對手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