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2. 巧用厭惡助學童
某四年級的小學生A,有一個讓父母頗為頭痛的難題:了教育,并有了相應的改變:在言語上、行動中,以往總是停留在抱怨、無奈的狀態中,而今對孩子的進步滿懷期待,并充滿信心,能夠牢記鼓勵為主做作業不看題目,平常有父母在身邊提醒倒也可以應付,可一旦考試就糟糕了,老師不會在考試時幫他念題目,于是總是張冠李戴,答非所問,考試成績自然慘不忍睹。可如果有人幫他念著題目他基本能一一完成。父母不知對他說了多少遍要先看題目,甚至動用了武力,可小A臨陣就忘記了。為此,小A由父母陪伴來到我咨詢中心。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小A的問題多半出在父母身上,長期以來的陪做功課使小A養成了依賴的習慣,雖說父母是為了提醒他而無奈相伴的,可這恰恰無形中成了小A的病因。咨詢員一方面給家長提出了要求:改變陪讀的方式,另一方面用小A可以理解的語言同他交流,使他自覺地意識到問與答的關系--
咨詢員:小A你如果到外面去玩,到哪里吃飯?
小A:飯店。
咨詢員:那么要小便到哪里去呢?
小A:當然是廁所。
咨詢員:你怎么知道哪是飯店、哪是廁所呢?
小A:看牌子呀!
咨詢員:很對,我們要看牌子才不會搞錯,否則把廁所當餐館可要鬧笑話了!
(小A哈哈大笑)
咨詢員:那么,小A你想不想改掉不看題目瞎做作業的毛病?
小A:想的,可是沒辦法。
咨詢員:只要你記住:如果不看題目就做作業,就好象到廁所吃點心這句話就行了。你想試試到廁所吃點心的味道嗎?
小A(哈哈):當然不想了。
咨詢員:你說說看,如果不看題目就做作業,好象什么?
小A:到廁所吃點心。
咨詢員:請你想象一下在廁所吃點心的味道。
小A:很惡心的。
至此,小A已將問與答的關系通過以上的比喻牢牢記住了,然后再配合其他的技巧指導使他不看題目的毛病逐日得到改善。
其實在上面的對話中包含著治療學里厭惡療法的原理:任何行為的產生對于個體都有著趨利避害的意義,若想改變個體的不良行為,必須讓他體驗到這種行為對他的干擾,給他帶來某種痛苦,使他討厭原有的不良行為,然后才可能設法改變。
生活中不乏厭惡療法,比如:發現孩子說謊,就狠狠打一頓;孩子功課不用心,就扣除玩耍時間;孩子哭鬧,就訓斥一番;少做一題,罰做十道......種種厭惡的目的都是要除惡揚善,但很多的方法卻事倍功半或者適得其反,為什么呢?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讓孩子改變,只讓他們記住了受到懲罰這一不良行為的結果,而忽視了孩子對行為本身認識上的領悟。本文中所謂的巧,就在于通過與孩子交流,要讓孩子在認識上厭惡不良行為,然后才是行動指導。猶如對小A的咨詢中,咨詢員用情境想象的方法讓小A感到難受,以此來與不看題目的惰性抗衡,用認知上的厭惡促進行為的改變。
那么,現在如果想幫助孩子改變陪做功課的習慣,你會怎樣與孩子交流呢?
咨詢員:你喜歡吃新鮮蛋糕,還是吃人家吃過后再吐出來的蛋糕?
孩子:當然是新鮮蛋糕了!
咨詢員:那么我告訴你,上課時,老師講的內容就是新鮮蛋糕;而你爸爸、媽媽給你重復講的功課就是他們吃過后吐出來的蛋糕!是不是很惡心呢?
下一篇:學習障礙和學習困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常見的青少年心理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