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案例:張先生曾在美國留學多年,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到某重點高校任教。張先生回國兩三年了,在學術上頗有建樹,學校對他很認可,把他作為學術帶頭人,前不久被破格提升為教授。雖然成績斐然,張先生本人卻日益感到不堪承受的壓力。他覺得周圍的同事都在暗暗和他較量,爭相搞科研,撰寫論文,有的人發表的論文數比他還多。他覺得總有人在評論他,說他是靠洋文憑才得到現在的位置,其實水平不過如此,這是最不能讓他忍受的。他覺得自己被這些沒有洋學歷的同事攆著跑,越來越喘不過氣來。半年前開始,他發覺自己一到學校就感到心慌、氣悶。做學術報告時尤為嚴重,有幾次差點說不出話來,希望盡快逃離講臺。然而,在外出游玩時,這些癥狀從沒出現過。張先生擔心自己出了問題,就去檢查,卻發現心臟功能完全正常。醫生在了解情況后,建議他去心理科看看。
分析:這是北京軍區總醫院胡大一教授的“雙心門診”中接待的一個真實病例。但張先生的情況并非特例,而是很多成功人士面臨的問題,事業越發展,壓力越大,越不快樂。追求完美、不斷超越他人,是成功者的最大動力。但是,追求卓越到了一定限度,反而成為個人發展的阻礙,消耗個人的心理和生理能量,最終消滅個人的斗志。
我們看到,案例中的張先生樹立了很多假想敵,覺得周圍的同事都在與他競賽,時時刻刻都在等待時機將他掀翻在地。這某種程度上可能是真實的,但更可能是被他放大的假象,是他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射。同樣,很多成功人士從小就學會了通過樹立假想敵來激勵自己,從學生時代、到參加工作、到成為專家、管理者,每個階段都有一個假想敵。他們從不缺少對手,所以他們的身體時刻處于緊張狀態,精神高度戒備,永遠準備回答“戰斗還是逃跑”的問題。最終表現為軀體化障礙。
表面上看,張先生蔑視同事,其實心底或許是懼怕他們的,懼怕自己這個“海龜”還不如沒留過洋的人。正是這種擔心“自己不如別人”的想法折磨著自己。張先生的真正敵人不是別人,是自己莫名的恐懼。
解決:其實,張先生陷入的牢籠是從小時候就開始編織的。還記得小時候,所有的奮斗都是為了得到爸爸或老師的一句“你也不錯!”以今天成年的自己視之,那是幼稚孩童的渴望,而成年的我們如今早已證明了自己。因此,對那個擔心害怕懲罰的孩童報以微笑,說聲再見吧。其實,每個人都追求上進,渴望被肯定。當你把他們看作自己的難兄難弟,也就沒那么多“戰斗或逃跑”了。(心理學碩士 高山)
來源:《環球時報 生命周刊》
下一篇:女孩睡夢中經歷尷尬裸體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警惕抑郁癥的危險前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