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抑郁,已經是當今時代常見的心理疾患,而服用抗抑郁藥則是抑郁患者改善、提高生活質量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近年一些研究發現,抗抑郁藥可能導致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高危險的自殺傾向和自殺率,因而,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提出警告和強制措施,要求藥物公司在百憂解一類抗抑郁藥物包裝上貼上醒目的黑色警告標簽。2005年7月,FDA又提出警告,抗抑郁藥也可能導致成年人較高的自殺危險,因此需要密切監控服藥者。
抗抑郁藥對人到底有害還是有益,這些對治療抑郁癥是非常重要的。
評估抗抑郁藥要客觀和獨立
為了客觀獨立地評估抗抑郁藥的實際效果,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在第一項研究中,格雷格里·E·西蒙等人分析了在1992年1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服用抗抑郁藥的65103人的記錄,同時比較他們在服藥前后的自殺企圖率和自殺死亡率。研究人員發現,在服藥治療開始后的第一個月,病人的自殺企圖降低了60%,而且在以后仍繼續下降。抑郁癥患者中總體的自殺危險是青少年高于成年人,盡管服藥后自殺危險減少了,但兩者的自殺危險比例仍然相當(青少年高于成人)。研究人員特別評估了10種最新抗抑郁藥,最典型的是百憂解,它們受懷疑最深,但研究發現它們的危險性甚至更低。西蒙等人得出結論說,也許抗抑郁藥仍然對一些人產生負面作用,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抗抑郁藥不會增加自殺的危險。當然有相當一些人對這些藥物敏感,因此大夫應當細致監測他們的病人。但平均而言,大多數病人并不處于高度危險。即使有危險,相對于有嚴重自殺企圖和死于自殺來講也是輕度危險。
第二項研究是對一個大型的服用抗抑郁藥試驗的評估,目的是為現實生活中的抗抑郁治療提供第一手分析資料。這個試驗有2876名成年人參與,他們在美國全國41個地方的診所、精神病醫生的辦公室和初級衛生機構辦公室服用抗抑郁藥Celexa,為期14周。評估的結果是,在平均服藥8周內,28%~33%的病人抑郁癥狀獲得了完全的緩解,10%~15%的病人得到某些改善。
全面評估還需時日
對于上述研究結果,結論是,沒有跡象證明抗抑郁藥增加了自殺危險。
第二項研究的負責人拉什認為這個研究還將繼續下去,主要是評估對藥物不起作用的病人如何進行最好的治療,包括是否有其他的藥物或聯合用藥治療,并獲得療效。美國精神病學會研究主任達雷爾·雷吉爾認為,這些研究非常重要,它們證明抗抑郁癥藥的治療是有效的,來自抑郁癥的危險遠遠大于治療的危險。
但是,也有負面的評估。其他一些醫學專業的人員,甚至包括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專業的人員,卻質疑這些研究結果,認為這些研究并非能證明抗抑郁藥的有效性,也不能證明抗抑郁藥比安慰劑更有效或更安全。譬如,英格蘭普利茅斯大學的心理學家歐文·基爾希認為,對抗抑郁藥的巨大反應只是安慰劑反應,“我不認為這些研究非常有價值”。
批評者還指出,這些發現同樣顯示出大多數抑郁病人并沒有從抗抑郁藥中獲得益處。威爾士的加迪夫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大衛·希利則認為,這些藥片是有用的,但是并非達到了我們所希望的真的能治療抑郁癥的效果。而且,這些研究并沒有否定服用抗抑郁藥會導致某些病人增加自殺危險的可能性。就自殺危險而言,這些研究并沒有提供太多的信息。
與此同時,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一些研究表明,雖然多數成年病人使用選擇性5羥色胺重吸收抑制劑治療抑郁癥有益或無害,但也有個別病例報告證明,服用該藥與自殺有關聯。目前,FDA也正在進行對服用抗抑郁藥有自殺企圖的成人的評估,但使用的是現有的臨床資料,預計這一評估會很快完成。到時,對抗抑郁藥的評價可能更為全面,對該藥的治療政策也許會有較大的變化。
所以,目前抗抑郁藥并非不能用,但對于抑郁癥患者是否使用抗抑郁藥有幾個原則。在治療開始后第一周或劑量更改(增加或減少)時,應密切觀察病人是否出現自殺傾向;治療開始后如病人癥狀惡化持續存在或出現自殺傾向,應考慮停藥或更換藥物;應告誡病人或醫務人員監測病情是否惡化,是否出現自殺或自殘的想法或行為,一經發現應立即就醫。
下一篇:女性更年期抑郁癥如何應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抗抑郁藥的副作用有哪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