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恐病癥”是當看到別人生病、致殘或死亡后而懷疑自己也身患某病,雖已到醫院檢查又未發現異常,但卻整天憂心忡忡,坐立不安,食不甘味,惶惶然而不可終日的一種臨床綜合癥。
“恐病癥”多見于中老年人,其臨床癥狀如上述。探討其產生的原因,有利于“恐病癥”患者認識自我,尋找對策。筆者認為,“恐病癥”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身體衰老:恐病癥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這是由于中老年人的生理機能開始走下坡路,如漸漸出現白發,面部出現皺紋,食欲開始下降,動則心悸氣喘,尤其是體力勞動能力明顯下降等。這都會使中老年人感到自已“暮之將至”,產生“悲秋感”,從而懷疑自己生病。
觸景生情:中老年人大多閱歷豐富,見多識廣,故看到同齡人生病、致殘或死亡,大多會“推人及己”和進行不恰當的“移情”,進入“角色”,以致悲從中來,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打倒,在心理上把自己置于“病人”的不利地位。
敏感多疑:中老年人大多嘗遍人間冷暖,飽經蒼桑,故對自己身體不適大多過于敏感,對他人談論疾病敏感多疑,對號入座。以致對自己無病疑“有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絕癥”,從而產生莫名的心理恐懼。
心情不佳:有些因工作不順利、子女不孝或不在身邊、經濟拮據等原因心情不佳的中老年人,看到同齡人生病、致殘或死亡后,很有可能堵氣地想干脆和他們一起生病、致殘或死亡算了——這樣,由環境影響心理,心理影響行為,不知不覺中,自己也就仿佛真的成了“病人”了。
由此可見,“恐病癥”是一種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對患者精神、心理和生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要對付“恐病癥”,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情緒樂觀:臨床實踐證明,樂觀的情緒可以使人的生理機能(尤其是免疫機能和內分泌機能)處于最佳狀態,增強機體抵抗力,協調機體反應性,有利于預防疾病;一旦真的不幸患上疾病,也比較容易治愈。故“恐病癥”患者應摒棄恐病心理,培養豁達、樂觀的情緒,不疑病,不恐病,首先從精神和心理上拒疾病于千里之外。
心理防御:不良的精神心理狀態是“恐病癥”產生的心理基礎。心理狀態正常者不疑病,不恐病,生了病也不害怕;而心理狀態不正常者則無病疑“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絕癥”,處處從壞處著想,成為疾病的奴隸。由此可見,心理調節非常重要,它相當于一堵“防火墻”,可使人免于“恐病癥”的侵襲。
相信醫生:關于自己有病還是無病,小病還是大病,大病還是絕癥,最有權威的無疑是醫生。故“恐病癥”患者一旦懷疑自己有病,切不可盲目“自我診斷”,“自我藥療”;不可自作聰明地找科普報刊甚至醫學專業書籍“自我印證”——因為未經過醫學專業訓練的患者無法駕御復雜的醫學專業知識;也不可求神問卦。而應該找信得過的醫生,由醫生幫你解決難題。
正確對待:人畢竟是血肉之軀;人終會有患病的時候。如無患病,“恐病癥”消除固然可喜可賀,但如經醫生檢查確實是患有某種疾病,那患者則應該面對現實,不逃避,不諱醫,勇敢面對。“在戰略上貌視疾病,在戰術上重視疾病”,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把疾病治愈。這時,患者切勿以對付“恐病癥”那套方法來對付真正的疾病,以免耽誤病情,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對付“恐病癥”的辦法還有一些,如有意識地向醫生學習,增加防病治病的知識;培養堅強的意志,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多接觸一些情緒樂觀、身體健康的人,以便使自己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等等。希望“恐病癥”患者能舉一反三,努力把“恐病癥”的陰影從心里驅趕出去。
下一篇:老年性癡呆的自我預測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老人心理健康護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