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糊涂”并非簡單的智力下降
昨天,黃阿姨仔仔細細地給婆婆擦洗了身子,還沒來得及拭去頭上的汗珠,又拿出剪刀和梳子想給婆婆理發。但就是轉身倒水的那么一會兒工夫,剛才嘴里還一直絮絮叨叨、罵罵咧咧的婆婆現在卻和孩子般流著口水,蜷縮著身子睡著了。黃阿姨搖搖頭,趕忙把被角掖好,無可奈何地笑了。
對于這對已經吵了三年的婆媳倆來說,這溫馨的一幕在半個月前簡直就是無法想象。這一切的改變源于不久前老人在醫院被確診患了老年癡呆癥。浙江醫院副院長、精神衛生科主任、心理專家于恩彥主任醫師說:“許多子女都抱怨家里的老人是‘老糊涂’,自私、易怒、冷淡,殊不知,這可能是老年癡呆的病癥表現。而家人的不理解又將加重老人的病情,陷入惡性循環,讓隱形殺手逐漸侵蝕老人的生命。”
老年癡呆癥威脅家庭幸福
黃阿姨的婆婆今年82歲了,五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后就一直住在兒子家里。剛開始婆媳倆相處得還算融洽,但沒過多久這矛盾就愈演愈烈了。婆婆起初嫌黃阿姨燒的飯菜不好吃,衣服洗不干凈,孩子不會帶。漸漸地又覺得黃阿姨想害她,向兒子訴苦,說媳婦在她飯里下毒,偷她的東西。雖然這些都是子虛烏有的事,但老人反復無常的心情,暴躁的脾氣還是嚴重影響了黃阿姨的夫妻感情。夫妻之間鬧別扭,老人一攙和,家庭大戰就升級了。
前天早上,老人到小區里散步,這一溜達到晚上7點鐘還沒回家,把全家人都急壞了,最后還是派出所的民警把老人送回了家。老人說記不清回家的路了,這引起了黃阿姨的注意,夫妻倆昨天把老人送到浙江醫院精神衛生科檢查,結果顯示老人的老年癡呆癥已經到了中期。
于恩彥醫師說,目前,我國65歲以上人群中老年癡呆的患病率達5%以上,70歲達10%,而到了80歲,比率就上升至20%以上。老年性癡呆癥不僅僅威脅到了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同時也給家庭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據北京老齡協會的一份調查表明,一個家庭用于患有重度癡呆癥、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護理費用,一年約為2萬元。而除了經濟負擔,對癡呆病人的照料而給家人帶來的心理壓力也同樣沉重。
隱形殺手逼近老年人
我國老年癡呆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各種原因導致的癡呆患病率北方為6.9%,南方為3.9%。目前,全國約有老年癡呆癥患者500萬人之多,占世界總病例數的四分之一,并且每年平均還有30萬的新增病例。
很多人有這樣的誤區,人老了,自然就會“老糊涂”。認為得了老年癡呆癥充其量只是智力水平會下降些,沒有什么關系。與心血管疾病、癌癥和腦卒中這排名最前的三大老年人高致命疾病相比,排名第四的老年癡呆癥顯然并沒有被人們科學地認識。
美國前總統里根自1994年11月被診斷為老年癡呆癥后,經過美國醫生的傾力救治,精心護理,還是于2004年去世了。而對于大多數的老年癡呆病人,其平均生存期只有5.5年。于恩彥醫師說:“老年癡呆癥的病程基本為2—10年,老人起初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起病,接著智能就直線下降。由于其極易并發其他疾病,且同并發癥相互影響,可加速老人身體各個器官功能的衰竭,最終導致死亡。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老年癡呆病人由于記憶智力下降,分析判斷能力減退,對危險的認識不足。加之視空間定向功能障礙,很容易發生外傷,最常見的是摔傷導致骨折。這樣必須長期臥床,常因褥瘡、肺炎等繼發性軀體疾患或衰竭而死亡。”
老年癡呆癥的防與治都很重要
老年癡呆晚期的病人,最終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都會喪失。原本一個跳躍著鮮活生命力的人,不會動、不會說話、不會吞咽,家人將水喂到老人口中,看著水從嘴角的另一側緩緩地流淌下來。維持生命的最終辦法只能到醫院將輸送流質食物的管子直接插進老人的食管,這時間到底持續多久,直接煎熬、拷打著家人的良心。于恩彥不久前在上海參加了“國際老年癡呆癥大會”,他提出由于老年癡呆癥的病因目前還不完全明了,其病情不可逆轉。因此,老年癡呆癥的防與治就顯得尤其重要。子女應盡量多和老人交流,多督促他們用腦,比如多讀報紙,下下棋,打打牌。同時,當老人出現記憶力明顯下降或是性格改變等早期老年癡呆的癥狀時,應及早到醫院就醫以便早治療,這樣可以改善病人的癥狀并延緩病情的發展,改善癡呆病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