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變得“自私”了
分類: 中老年心理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fā)布 : 10-04
閱讀 :417
周伯原先每月收入都上交“家政”,從不與妻子計較金錢。可退休不到幾年,就像換了個人一樣,經(jīng)常因為錢與妻子吵架,尤其是近半年來,他干脆每月只交100元生活費,還經(jīng)常找妻子算賬。兒女們以為他是缺錢用,每人給他500元,他卻照吵不誤。聽過周伯的故事,使我聯(lián)想起一種社會現(xiàn)象;對年幼孩子的自私行為或做的錯事,人們往往會以“年齡小不懂事”為理由原諒他們,但對于老人的某些自私行為或過失,不少做晚輩的卻常常不能予以諒解,甚至因此歧視、辱罵老人。其實,這樣對待老年人是很不公平的。因為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功能有一個從幼稚到成熟、老化,以至死亡的過程,人格發(fā)展也有一個從本我到自我、超我的過程。例如,3-4歲的孩子,想要東西,不管是自己的、別人的,他們都要。因為這時,他們還沒有什么道德觀念和邏輯思維,人格處于“本我”階段;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才分得清自己的和別人的,懂得了只拿自己的東西,進入“自我”階段;最后才形成明確的道德觀念,能鑒別是非善惡美丑,知道犧牲自己的利益去關(guān)心別人、幫助別人,進入“超我”階段。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老化后,人格又會向“自我”和“本我”逆向退化,人也就會出現(xiàn)一些幼稚的、類似孩子的行為。因此,從生理上講,“年幼無知”與“老糊涂”都是大腦功能不健全引起的。有些老人變得令人生厭,并不是他們自己的過失,而完全是“身不由己”造成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像理解、遷就孩子們的過錯和自私行為那樣對待老人的自私行為,使老人得到應(yīng)有的尊重、關(guān)心、愛護、幫助和照顧。反之,如果因此對老人不恭,不良的人際關(guān)系與過大的心理壓力,只會加速老人大腦的老化,給老人造成更多精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