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家庭養老冷落空巢老人
現在很多城鎮老人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而選擇“獨守空巢”,他們在對兒女“看不見”的思念中度日,而兒女們忙于工作和應酬,經常把老人“忘”了。福州市區鳳凰北新村一位80多歲老人日前被發現在家中孤獨去世。老人的老伴在多年前已去世,幾個子女住在福州,但都沒有和他一起住。
這位老人的孤獨去世警示世人,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如何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尚需探索,在我國“老齡社會”即將來臨的時候應先破解“養老”難題。
家庭養老:受到4∶2∶1結構沖擊
今年32歲的王馨蘭女士在福州市機關工作,她的父母都60多歲了,單獨住在離福州市區20多公里的閩侯縣城。“我一直希望父母過來一起住,但是老人就是不肯,他們要求我們一個月至少看望他們一次,這樣就足夠了。”
記者在福州、杭州調查發現,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成家壓力的增加,年輕人外出闖蕩的越來越多。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許多城市居民的家庭結構呈倒金字塔形,“4∶2∶1”(4個老人、1對夫婦、1個孩子)家庭增多,傳統家庭的養老模式和觀念都受到很大沖擊。
一份來自民建杭州市委員會的調查報告顯示,到2030年,杭州市人口老齡化比例將達到35%。我國“空巢老人”目前約占老年人口總數的25%,而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則占35%以上。未來10年,空巢家庭將成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而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正在迅速弱化。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人口研究所陳茗博士認為,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近年來還受到來自人口條件、居住條件、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沖擊。
福利養老:“蛋糕”太小不夠老人們吃
調查顯示,目前杭州每百位老人只擁有2張福利院的床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杭州市僑聯副主席沈榮根認為,杭州現有的老年公寓和福利院等社會福利設施、設備簡陋、功能單一,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社會化養老的需求。
福建省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總數為400多萬,占全省總人口12%左右,全省城鄉為老年服務床位總數僅為2萬個。業內人士認為,一些地方為老年人服務的床位與民政部要求的占老年人總數2%的要求相差仍然很遠,與發達國家3%至5%相比,差距更大。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鄢木秀說,我國社會福利養老事業目前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政策對養老機構扶持不夠以及民間力量從事養老事業限制還是太多,福利養老遠遠不能滿足群眾需要。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杭州近年來有幾家社會辦的養老設施相繼關閉,這樣的做法顯得急功近利,有人把投資養老機構看成豐厚的蛋糕,但這個蛋糕不是那么好吃的。目前老年人的觀念還沒轉變過來也導致了社會養老事業發展緩慢,由于老人對私人辦社會養老福利事業的動機、服務質量、信譽等心存疑慮,也迫使許多老人處于觀望狀態。
居家養老:停留在文件上處于“空轉”狀態
老年人的家庭觀念比較牢固,地緣文化觀念濃厚,重視街坊鄰里的情感維系,他們對社區有較強的認同感、依賴感和歸屬感。目前社區能否承擔起養老的重任?
杭州市97%的街道均有小規模的養老設施,在滿足社區內孤寡老人收養、社會寄養的基礎上,也對社會開放。但杭州市的一些社區工作者向記者坦言,對于子女健在的空巢老人,盡管街道都會做登記,但是不可能做到24小時監控。目前國家對無經濟來源、無生活自理能力、無法定贍養人的“三無”老人關心較多。居家養老問題復雜,社區養老常常受到居委會人手不足而力不從心。
鄢木秀認為,居家養老是我國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仍需保持的主要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是基礎、是大頭,但沒有平臺、沒有抓手,這一主要養老方式仍然停留在會議上、文件上,一直處于“空轉”狀態。
調查顯示,杭州市有95%的老人愿意居家養老,但居家養老所需的服務體系卻不夠完善,同時缺乏對傷殘、精神病等特殊人群提供養老服務的專門機構。
福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和諧社會的養老服務重點應是從解決老年人最需要、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入手,從薄弱環節抓起,大力發展入戶服務、緊急救助、日間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項目。要切實搞好居家養老,其切入點和著力點在于突破社區養老服務這一關鍵,逐步形成“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這種養老互動模式將是破解我國養老服務難題、搞好居家養老服務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