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九旬老人話當年
11月5日,“長征路上看法院”采訪組進入陜西境內。
午時,燦爛的陽光把深秋的陜北照得溫暖如春。采訪組在吳起縣人民法院院長胡志峰、《中央紅軍長征到吳起》一書的主編藺治中的帶領下,沿著當年中央紅軍進入陜北的路線,重走了這段長征路。
我們從寧陜交界的定邊縣的牛圈圪坨向吳起方向進發,車子時而盤旋上一座座無名山的山腰,時而顛簸在兩面夾山的低洼地。胡院長指著崎嶇的山路告訴我們,這里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看著這樣的地形,我們不禁為當年紅軍翻山越嶺的艱辛而感嘆!
在這崎嶇的山路上,同行的65歲的藺老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1935年9月20日,在哈達鋪的紅一方面軍,從國民黨的報紙上驚喜地發現陜北有相當大的一片蘇區和相當大數量的紅軍;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把中央紅軍的落腳點放在陜北。決定之后,中央紅軍士氣高昂,精神振奮,突破了國民黨最后一道封鎖線,揮師向隴東高原東進。當年10月18日,中央紅軍進入吳起縣的吳起鎮。
車子顛簸了五六十公里,進入吳起鎮。路過白溝洼村一個小坡,藺老指著山上說,這里住著一名老人名叫宗世喜,當年紅軍進村時他是村主席,別看老人今年90歲了,講起當年紅軍情景,仍是難忘。我們當即下車上山,聆聽老人講當年紅軍進村的故事。
宗老回憶說:“1935年10月20日,中央紅軍進駐吳起鎮白溝洼村,西邊黃地臺住的是林伯渠,東邊住的是彭德懷司令員,還有葉劍英司令員。他們剛到吳起鎮時饑餓難忍,有的戰士在路上撿到豆子就生吃,在地里撿到爛菜葉子就生嚼,實在令人同情。葉劍英司令員把我叫去,說:你是村主席,請你給中央紅軍幫忙解決生活困難問題,等我們把土匪都消滅了,再沒人騷擾,你們就能過上好日子。
宗老還清楚地記得,附近設有一所紅軍醫院,住著一位受傷的紅軍團長。為了給這位紅軍補身子,他跑遍附近村莊僅僅找來四個雞蛋,準備炒給團長吃。可團長連一個雞蛋也沒吃完就咽了氣。我看著團長彌留的情景,心酸得掉下了眼淚,親手幫助掩埋了這位團長。
上世紀70年代,白溝洼生產隊在掩埋紅軍團長的那條溝砌了一座壩,過了十多年,墓地面臨被水淹沒的危險。紅軍團長彌留之際吃雞蛋的情景常常浮現在宗老的眼前。1994年,他把這位紅軍團長的墳搬遷到山上,以告慰英雄在天之靈,同時也了卻了自己日夜牽掛的一樁心事。
宗老還告訴我們,中央紅軍進入吳起后,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他們不顧疲勞和饑寒,幫助群眾打掃院落,挑水劈柴,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凡損壞的東西照價賠償。宿營在頭道川的紅軍,做飯燒裂農民張憲杰的一口水缸,及時賠了兩塊銀元;住在吳起鎮的紅軍打破了宗維華的一個瓷盆,硬給其賠了五角錢;住宗圪坨紅軍受驚的馬踩壞了宗維珍的豬食槽也賠了一元錢;徐特立同志在吳起鎮后街察看地形時,發現一位老太太和孫女跌入河中,他不顧自己的安危跳入冰冷沁骨的河中,救出祖孫二人。徐老的崇高精神,至今在白溝洼村民中廣為流傳。
“如今,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講述長征故事,保護長征遺跡,共唱長征組歌,弘揚長征精神,已成為吳起人民的自覺行動。”胡院長興奮地對我們說:“近年來,我們采取全民募捐、財政投資等多種形式,先后建起了勝利山大橋、革命烈士紀念館等標志性建筑。特別是去年以來,為了紀念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70周年,建起了占地13.8畝,集緬懷先烈、紀念長征、休閑娛樂、旅游觀光、健身集會為一體的長征廣場。”
月光下,胡院長指著長征廣場上的浮雕景墻、圖騰柱、群雕、長征路線圖、音樂噴泉等重現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的場景告訴記者,我們經常帶法官來這里回顧中央紅軍走過的艱辛歷程,進行生動形象的長征精神教育,教育大家廉潔執法,模范守法。法院40多年來沒有一起違法亂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