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空巢老人安享居家養老
老人:還是在家過著方便
家住北陰陽營的吳大爺今年74歲了,老伴1995年過世,唯一的女兒在國外,幾年才回來一趟。雖然平時沒人照料,但他還是不愿進養老院。吳大爺說,“我平時在家上網看電視,去養老院哪有在家里方便呢!從去年開始,我請了‘心貼心’的服務員王阿姨來幫忙做家務,一天兩次,還陪我說說話,一點也不寂寞。”
一項調查顯示,99%的老人希望在家養老。但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四二一”家庭增多,傳統的家庭照料正受到嚴峻挑戰。在南京市鼓樓區,有1300多位老人像吳大爺一樣,享受政府出資、民間組織機構上門服務的方式,在家安享晚年。這些獨居老人的新生活也影響了身邊的老人,如今有1600多個空巢家庭,主動購買“心貼心”的養老服務。
政府:花120萬元解決
以往幾億元才能解決的養老問題
2003年,為解決獨居困難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在當時轄區內社會養老機構嚴重不足情況下,鼓樓區政府出資15萬元,通過競標的方式,購買民間非營利組織“心貼心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并為老人安裝了安康通呼叫,有效解決了轄區內100位生活困難的獨居老人生活服務問題,深受老人歡迎。2004年,該區又出資35萬元為220位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今年,購買服務的資金提高到120萬元,全區1300位困難獨居老人的居家照料問題基本解決。被問到花這么多錢扶持民間組織是否值得,該區民政局張小強副局長說,建一所100張床位的養老院,至少要花1500萬元,1300位老人如果都依靠社會養老院,那至少要幾個億,現在花120萬元就能解決,值。
同時,該區還通過政府出資、民間組織運作的方式,扶持民間養老機構的發展。對新建養老機構,驗收合格后按每張床位1萬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貼,對改擴建的養老機構,按每張床位3000元補貼的方式,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使該區的養老床位從2004年的175張,增加到1200張。
專家:政府公共服務
輸出市場化的有益嘗試
中國社會新聞出版總社當代基層民主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曉玲認為,在目前未富先老的國情下,政府承擔著越來越大的養老壓力,但一些地區一方面抱怨政府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卻出現養老資源閑置。鼓樓區以有限財力,以不影響服務質量為前提,通過民間組織運作,讓更多老人安享晚年,有效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務的效率,是政府公共服務輸出市場化的一種有益嘗試。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吳書松則表示,隨著改革的推進,更多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但很多老人的單位情節仍難消除,政府扶持有愛心的民間組織上門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區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