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安慰移居加國的父母
據加拿大《北美時報》報道,又到中國傳統節日九九重陽節,每年今天都會勾起許多海外游子對家鄉父母的思念,特別是那些身邊缺少人照顧的老人尤其讓人牽掛。與他們相比,已辦理團聚移民的老人似乎就幸運多了,他們可以和子女住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讓許多人羨慕不已。但同時,這個群體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10月14日,由加拿大普通話華人聯合會舉辦的第5屆多倫多國際老人節在北約克EarlHaig中學禮堂舉行,許多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觀看了中國味十足的文藝表演。主辦方在會場外設置的健康咨詢、書畫展覽等內容也吸引了許多老人駐足。
老人節的舉辦讓人們深切地感受到移民老人們對類似服務的需要,同時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移民老人的生活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
為老人辦理團聚移民要三思
許多新移民在回答“移民加拿大好不好?”這個問題時都有同感,即:“有工作就好,沒工作就不那么好”。其實,對老人移民來說同樣存在“移民加拿大好不好?”的問題,大多數人的答案應該是“能適應就好,不適應就不好”。可見,如何讓老人適應加拿大的生活是為老人辦理團聚移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應該說,加拿大的福利制度是很適合老人生存的。老人公寓的補助金;居住滿10年后65歲以上老人領取的養老金;完善的醫療制度、生病無憂等等,都是很多老人移民看重的福利保障。
有了這些,老人到加拿大生活,對子女經濟上壓力不會很大,一家團圓又可消除兩地分隔的牽掛。同時,許多老人還可以幫出外工作的子女照料小孩,又可有稅務優惠。還有個別年紀不太大、身體尚可的老人加入了打工一族,從工作中找到了樂趣。
然而,凡事都有兩個方面,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對于老人移民來說,也有許多無法排解的煩惱與痛苦,如何適應加拿大的生活就顯得尤為重要。
語言障礙老人移民不可逾越的第一道鴻溝
語言障礙是老人移民幾乎無法逾越的第一道鴻溝。三四十歲的人走進英語課堂尚覺不易,對那些六七十歲的人來說要想過語言關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語言不通就無法與人交流,如果周圍能有幾個中國去的老人還好一些,大家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就不會覺得那么孤單。如果不是這樣,每天早早看著兒女離家去工作,到晚上子女回來才算找到一說話的對象。再趕上子女工作壓力大或工作強度高,身心疲憊,怎么可能有精力和耐心陪老人家聊天。
藍女士就遇到這樣一件事,她的一個朋友工作很辛苦,因小孩需要照顧,就為母親先辦理了探親手續。母親到加拿大后一邊照看孩子,一邊幫她處理了所有家務,確實為她減輕了許多負擔。
然而幾個月過去,她都沒有很好地與母親交流過,直到有一天晚上她無意中醒來聽到隔壁房間的母親在哭泣,反復追問之下母親才訴說了她的想家與寂寞的心情。女兒覺得自己很自私,對母親關心不夠。當她知道母親經常一個人落淚的時候,心如刀絞。其實像這位母親這樣因語言不通而缺少與人交流的人不在少數。
一位老人家就這樣說過,來加拿大快一年了,見了鄰居只會點頭招手說聲“hello”,再沒講過一句話。
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差異常令老人移民無所適從
除了語言不通外,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與風俗習慣也讓老人移民感到無所適從。因為不懂當地的“規矩”而惹禍的事也時有發生。
如果與子女住在一起,時間久了,難免會磕磕絆絆。如果缺乏溝通,老人與子女的關系就很難處理妥當,加之大部分老人幾十年形成的習慣很難更改,個別子女也不愿遷就,矛盾就不可避免。老人們如果覺得受了委屈,連個訴說的對象都找不到,那才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子里咽,如何還能活得開心呢?
于是有人建議,如果國內的生活還過得去,老人身邊也有其它子女照料,最好不要輕易為老人辦理移民。有條件可以為老人辦理探親手續,一方面全家團聚以解相思之苦,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老人感受一下加拿大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截然不同的風土人情,也算盡一下子女的孝心。
老人在中國生活的,有條件常回家看看,或在經濟上多給老人一些幫助,提升老人的生活質量。對于大多數中國老人來講,他們熟悉的環境和幾十年延續下來的人際關系都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他們一下子拋棄這一切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
但是,對于那些獨生子女來說似乎就沒什么選擇了。如果不放心老人的生活,辦理團聚移民是唯一的辦法。中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目前大多三十歲左右,他們的父母大多為1949年以后生人,無論是教育程度還是工作背景與經濟收入都與其它老人有所不同,所以他們對新環境的接受能力也會相對強一些,如果移民加拿大,適應當地生活會更容易一些。當然,老人移民的各自情況不太一樣,最終的結果也會因人而異。
老人移民心理問題嚴重引發人們關注
今年年初,一條名為《多倫多華裔老人三成患憂郁癥》的消息引起人們的注意。報道說,這項由加拿大安大略省溫莎大學心理學教授郭崇信和社會學教授關鍵主持研究,在大約一年時間里,先后訪問了213名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三地,移民時間各有長短的老人。
結果發現,不管新、老移民,接受調查的老人中,三成有憂郁癥癥狀。而同期全加老人中呈憂郁癥傾向的人數約有一成,多倫多地區的華裔老人中呈憂郁癥癥狀的比率是全加數據的三倍,這不能不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為什么會這樣呢?郭崇信教授表示,加拿大有憂郁癥傾向的華裔移民老人比其它族裔老人多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華裔移民老人除了要面對年齡老化所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影響,還要適應文化環境的改變。這種雙重壓力推高了華裔移民老人罹患憂郁癥的比例;二是華裔移民老人不像年輕人那樣容易適應環境,包括交友面窄、不會開車,或是因不懂英文,如無法自行搭公車等因素,都讓華裔老人在行動上受到阻礙,與外界產生隔離,這些都讓老人產生沮喪,導致罹患憂郁癥。其它原因還包括與子女關系不好、缺少社交支持(像朋友等)、對于社區所提供的服務不了解,以及文化適應能力相對弱化。
關心老人加強溝通增進了解是關鍵
心理學博士、《北美時報》專欄作者李昶先生曾就此問題發表看法,他說近年來來加拿大探親或家庭團聚移民的老人,大多都有著比較深厚的東方文化背景,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樣,導致思維方式與西方社會的差異,故而他們在西方的適應過程也更有特點。尤其在進入老年以后,他們的身體、思想、心理、情緒、行為都會發生變化,他們有他們的需求,對這樣一個群體,應該加深對他們的了解以加強對他們的幫助。
李昶認為,對于這些老人來說,最大的困擾是孤獨,接下來是代溝,然后是焦慮、害怕和恐懼感,還有與子女相處時的煩躁,日漸衰老的身體以及生命活力的減退,日漸減少的日常活動和社交行為,老年病癥的出現及加重等。
對老人來說,生活中缺少人際交往,長年獨處很容易使情緒變得悲觀失望。一位探訪過溫莎農場的記者發現,很多到加拿大探親或辦理了移民的老人在那里從事著高強度的勞動反倒心情舒暢。究其原因,很簡單,在那里勞動的大都是中國人,每天大家生活在一起,不孤單,還有錢賺,日子過得挺快活的。
有些老人雖然兒孫滿堂,但因想法看法不一樣,達不到交流的目的,同樣也倍感孤獨和煩惱。
一些老人喜歡在家里多管事、愛嘮叨,幻想兒女還像小時那樣聽話順從,偏偏子女又不理解這是老人心理上需要的一點控制欲望,對老人的話不是頂就是置之不理。于是在處理諸如婆媳關系、翁婿關系過程中欠缺藝術與技巧,輕則鬧得大家心有芥蒂,重則鬧得家庭不和甚至家庭破裂,類似的家庭悲劇已有先例。
移民老人應不拿過去的舊觀念、舊習慣應對移民后的生活,要在心態上進行調整,逐漸適應加拿大的新環境固然重要。做子女的也應該明白,任何時候孝敬父母都是應該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中國的父母為子女成長可謂掏肝掏肺,而且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過上幸福生活的。
社區開始關注移民老人辦活動豐富生活
讓人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社區服務機構正在把目光投向這些移民老人,普通話華人聯合會就是一例。
記者了解到,最近一段時間,黃埔教育中心也開始行動專為老人提供一些服務。據該中心任先生介紹,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因為有很多朋友抱怨父母探親到當地后感覺到沒有活動場所可去,最后很郁悶地回國去了。該中心周一至周五恰恰可以提供活動場地,于是大家便決定嘗試為老人做點什么。
目前,該中心已經開設了老年舞蹈班,隨后將開設書法、繪畫、健身以及棋牌等老人們喜聞樂見又愿意參與的項目。任先生說,他們在摸索著做些嘗試,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為老人提供服務的隊伍中來,他表示,在多倫多我們有能力也應該讓老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