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空巢獨居老人增多
社區期待“老年人餐廳”
天氣轉冷,家住延吉路社區的獨居老人張老連日來有了煩心事,由于身體不好,很少走到離家一站路遠的超市轉悠,天氣暖和的時候還可以去菜市場買點菜,可轉眼到了冬天,腿腳不靈便的張老為一日
三餐犯了愁,有時只好到樓下的包子鋪買點包子湊合一頓午餐。
助老餐桌需要規模效應
在市老齡辦的一次調查中顯示,我市市內四區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數量的發展遞增速度十分迅速,達到了近50%的比例。特別是在市南區獨居老年人數占老年人數的74%。
“盡管我區已開展了為老人居家養老上門服務,但是每天只有1個小時的服務時間,無法完全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的需求,特別是老年人一日三餐的需求,”市南區社區服務中心主任劉巖告訴記者,他們中有的子女不在身邊,有的行動不便,社區現通過開展托老所服務、綠色配餐、呼叫系統等方式盡可能地為老人提供生活服務,周邊養老機構提供的餐飲服務也開始輻射到社區老人。如果讓街道、居委會單獨開辦老年餐桌,也涉及到資金、設施、場地的投入情況。
“開辦老年餐廳需要考慮到老年人的消費能力和經營的規模效應,”四方區民政局副局長孫國強認為,四方區也有開辦助老餐桌的需求,但老年人普遍消費水平低,有的老人中午飯就幾角錢,連1元2元都不舍得花,如果投入人力物力開辦了餐廳,而每天吃飯的老人不到10人,就無法實現自負盈虧的良性運轉。
日間照料能否擔此重任?
我市社區開展的“日間照料”、“托老所”等服務滿足了不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在登北路社區,享受日間照料的老人達30多人,大多為社區中不能自理的老人,老人在這里早餐、午餐都有人照顧,晚上家屬把老人接回家。
“但是日間照料畢竟只能滿足社區少數老人的需求,大部分老人的生活需要自理。同時,受資金、場地的限制,像登北路這樣的成熟‘托老所’在市北區還不多,只有四五家。”市北區民政局徐樹智告訴記者,為了滿足社區老年人生活需要,市北區已經著手盤活社區資源,爭取資金扶持,明年將力爭在17個街道、三分之一社區都開辦日間照料,屆時,居家養老、星光老年之家、日間照料三位一體,將更好地解決社區老人衣食住行的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02年出臺的《青島市城市社會福利設施設置專項規劃》中規定,無論是養老設施、殘疾人設施,還是社區服務站點,均要立足于城市社區進行規劃和建設。在街道辦事處層面,規劃設置中檔養老院或老年福利服務中心。在社區居委會層面,規劃設置社區托老所、殘疾人康復站和社區老年福利服務站。“但根據各區、街道、社區的實際情況,很多老社區、新建社區缺乏完善的福利設施配套建設,無法達到規劃要求。”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彭思毅介紹說。
“老年社區”建設列入規劃目標
“到2030年,我市老齡化將達到35%,即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作為居家養老的一種延伸,今后社區不僅僅限于提供個老年餐廳,還應為入住老年人提供更集中,更專業,更齊全的生活、醫療、文化服務。”市老齡辦調研處處長戰京堂介紹說,特別是在一些小區里,鋪設的地面太過光滑,雖然美觀了,但卻造成了老年人的行動不便。早在2003年,建設部提出了老年用房的建設標準。而現在許多新建小區里,除了無障礙設施外,其他針對老年人的配套設施還不是很齊全。
據透露,我市已將老年社區建設列入《青島市老齡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未來的“老年社區”將嚴格按照建設部《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建設,以微利經營的方式租或賣給老年人,其功能也將全面滿足老年人衣食住行、醫療衛生、娛樂休閑、養老康復等物質、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