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現代生活的沖突
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現代化的設施、設備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國從解放初期的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現在又逐步融入信息化社會,不過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們這一代老年人一生能夠親身經歷這樣大的變化,是很不容易的,對一些新生事物一時難以適應,也是很正常的。我看這種不適應無非是兩個方面,首先是觀念上不適應,傳統觀念下養成的習慣沒有改變;其次是生活上的不適應,主要是一時難以學會和使用各種現代化的設施設備,不能充分感受先進科技帶來的便利。所以,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有三:
一是轉變觀念,正確對待。老年人受自身文化水平、認知能力所限,接受新生事物肯定有不少困難,對現在的很多事情覺得別扭。例如您所說的,過去的人際交往都是現實的和面對面的,很難想像與一個性別不清、職業不明、年齡不知的人通過電腦交往。但是在現代的信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間接的、非面對面的、非直接接觸的新式交往,也就是您講的與“電腦設備”打交道。這種交往形式會更多地出現在我們今后的生活當中,無論是出行、辦事還是購物、理財,都是見“物”不見人。這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有時想一想,在計算機面前,所有的社會、地位差別統統消失了,大家都是平等的人,這不正是社會的進步嗎?
二是積極學習,消除無奈。其實現代生活方式里富含著人性化,科學技術越先進,為人服務的功能越強,只不過我們沒有完全邁進現代化的門坎,一時還難以適應而已。仔細想想,現在打開計算機上網,天下大事盡收眼底;老年人過去到銀行、郵局辦事,最憷頭的就是填填寫寫,現在都由計算機代替;外出旅游手持一卡,再也不必為保管現金犯愁……現代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我們要積極學習現代科學知識,不能甘當“門外漢”。很多東西只要你用心去學,多操作幾遍,完全能夠掌握使用方法,大可不必消極無奈。每學會一件新鮮事物,也都會給你帶來樂趣,使你享受到現代文明的成果。當然,自己不習慣這種現代方式,不必強求,一切順其自然可也。
三是不急不躁,平衡心態。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大多數老年人因為自身的局限,是難以處處跟上現代化發展步伐的。我自己就有這方面的體會:打開電腦許多功能至今搞不清楚;一直不習慣持卡消費,去銀行存款總覺得拿到存款單比刷卡心里踏實;至于手機不知按哪個鍵、外出許多設施不會使用更是常事。這是很正常的,我們不必為此著急,先學會日常生活急需的東西。例如操作自動取款機、超市存包取包、使用無人售票機、各種家用電器和電卡水卡的使用方法、電梯的操作等等,過去我們不是常講“急用先學”嘛。然后,可以再逐步學習掌握一些新涌現的科技產品,更加方便和豐富自己的生活。當然,也不必要求樣樣都會,不必像年輕人那樣跟著時尚跑。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很多管理部門和生產廠家都提出了“以人為本,技術為用”的新理念,許多設備的操作越來越簡便,人性化服務要素越來越多。只要自己不服老,現在總比過去好,跟著時代腳步走,老年生活樂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