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成了老人“心靈雞腿”
有家卻不喜歡回,情愿在露天花園里從早坐到晚;走進法律中心并非為了求助,只想和工作人員聊聊天。這種奇怪的現象,正在上海老人的身上不斷出現。據了解,上海市共有獨居老人70.96萬人。其中,每天有“問候服務”需求的達11.94萬人,占16.56%;每月有一次以上“精神慰藉服務”需求的達16.12萬人,占22.35%。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種種敬老、愛老服務,老人們已經吃喝不愁,可誰來陪他們多說說話卻往往容易被忽視。
街心花園成“樂園”
對提籃橋街道的沈老來說,在生活中,家門口前昆明路上的那個街心花園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每天他都會在那個百來平方米的花園內待上6、7個小時,有時甚至超過10個小時。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花園,連凳子都沒有幾排。可昨晚8時記者來到此地時,這里“人氣”依然很旺,很多老人帶了馬扎、躺椅,有的干脆就坐在花壇邊。整個花園里盡管沒有燈,可老人們明顯自得其樂,或“孤芳自賞”地在哼唱戲文,或三五成群聊天,從剛聽到的電視新聞到家長里短無所不包。“到這來,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找到人聊天,家里就不一樣,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一位老人想了想后說道,“在家太悶了。”
法律中心“變”聊天室
“小阿妹,我就是想找個人說說話。”一位老人有些扭捏地說道。在市老年人法律服務中心,這樣走錯門的客人越來越多,已經占到咨詢人數的2成。一些老人把這里當成了“聊天室”,跑上門來敘述衷腸。“我女兒要把我送到養老院,你說這是不是不孝順?”73歲的張老伯數落著自己兒女。工作人員耐心傾聽后,要記錄下來,張老伯趕緊制止:“我只是來說說,又沒說要告。”“嚴格來說,這不是我們的工作范疇,但我們還是派專人坐在那里聽他們講。”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吳幼敏說,這些老人反映的不過是些家庭鄰里糾紛,說完后就會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精神贍養不能忽略
“很多老人被長期冷落,希望找人說話。”市老年學學會秘書長孫鵬鏢分析認為,一些老人有時沒事找事,就是為了讓大家為他們忙碌,從而得到一種被重視的滿足感。市老齡科研中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80%的上海老人平時最多的娛樂活動就是看電視和聽廣播,文化生活封閉而單調,只有2%的老人經常走出家門,參與開放性活動。孫鵬鏢指出,談到“孝順”,子女往往想到的是讓老人吃得更好穿得更暖,往往容易忽略與老人的精神溝通。這其實反映了老人生活的精神贍養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社區老年文化中心朝九晚五開放,與老人的生理習慣并不符合,這是促使街心花園成為老人聚集地的重要原因。”孫鵬鏢表示。他認為,社會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應該提供相應的服務。據了解,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目前上海的老年人活動場所相對較少,許多老年活動室面積狹小,活動內容單一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