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孝敬老人既是優良傳統,又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人的最大價值,促進社會各階層、各類群體共同發展進步,要求我們必須思尊老之策,行愛老之實。尊老敬老說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照顧好老年人,是每個晚輩應注意的問題。
要善于觀察心理變化。有的同志處在人生的奮斗期,整天忙于工作,在職場、商場上打拼,集中精力關注社會、關注市場,但對自己年邁父母的生活尤其是心理變化極少留心。其實,人進入老年期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會出現種種變化,如:嘮嘮叨叨,經常丟三忘四,易急躁生氣,心胸變得狹窄,愛挑食,情緒日趨消極等,這都是正常現象。對于老人出現的這些變化,兒女應細心體察他們的要求,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關懷照顧。
更多地給予親情。向老年人提供金錢物質等贍養是必要的,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對物質上的需求已逐漸讓位于精神需求。因此,工作不論有多忙,為子女的都應抽出時間多與老人在一起,交流交流思想;捶捶背、揉揉肩,親熱一下;嘮嘮家常,或回顧往事。要養成耐著性子傾聽老人敘述的習慣。
答應做的事不能失言。已經向老人承諾的事情,一定要按時間、質量善始善終地辦好,如果辦不到,要向老年人解釋清楚。
鼓勵老人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老人特別是古稀老人,往往覺得與同齡人才有較多的共同語言,因此,子女應對來家里玩的父母的“老伙伴”表示歡迎;同時要鼓勵老年人主動走出去,更多地交些老友。此外,作為晚輩,還應主動創造條件,鼓勵老人通過養鳥、養貓、下棋、種花等業余愛好和外界取得更廣泛的聯系和溝通。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