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自殺在我國其實是很常見的,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各種社會危機隱現,大家應該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要別壓力或者客觀因素所擊倒,選擇自殺這條路其實是很愚蠢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遠離自殺呢?
現代倫理觀念發生了轉變,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造成自殺行為。可想而知,中國人對于“生命”意識認知是多么的薄弱。
“我國每年因自殺而失去父親或者母親的兒童達到16余萬,”這個來自《健康報》的數字觸目驚心。2007年12月18日,由健康報記者王雪飛、孟慶普的報道顯示農村自殺率明顯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1/3自殺致死的人并不存在精神障礙,60%自殺未遂的人屬于沖動性自殺。
從數據顯示來看,自殺的人大多是沖動自殺?為何沖動?《健康時報》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現代倫理觀念發生了轉變,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造成自殺行為。可想而知,中國人對于“生命”意識認知的薄弱。
我們不得不承認“沖動”屬于心理范疇!為什么會沖動?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并不相符。從孔子開始,儒家就是講究“仁”,崇尚一種仁愛作風;對中國造成極大沖擊的佛學,更站在“沖動”的對立面。現實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中國人講就和諧,不崇尚武力”,而練武之人也僅是強身健體。那么沖動,為何又會悄悄的走進中國人的生活呢?
這與“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貧富問題就一直牽動著社會神經。在物質不斷充裕的時期,精神層面的培養遠遠落后。造成了一種“拜金主義”、“及時行樂”的消極主義和“生命比不過金錢”的偏激心理。尤其在文化沖擊的浪潮中,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被外來文化打的一敗涂地。年輕人過上了“情人節”忘記了“七夕節”;過上了“圣誕節”忘記了“重陽節”。在老一輩和新一代的對抗中,摩擦成為家常便飯。
摩擦其實就是“沖動”的根源,滴水匯聚大海,小小的摩擦積聚多了,大的爆發也便來臨。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家庭之間的新老之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毫無疑問的引發了老一輩人對“80后”人的蔑視。在文化脫節的基礎上,新一代人崇尚自由、個性和獨立,他們不愿意接受老一輩的傳統觀念,而老一輩也無法徹底了解新時代人的內心世界。在彼此都堅守各自陣地的基礎上,缺乏了解,多了摩擦和爭論。
活于世上,自然免不了與別人接觸,如果有矛盾,就應該積極的去化解它,不要害怕也不應彷徨,沒有人有權利結束你的生命包括你自己,自殺就是承認自己的軟弱,難道你想當一個徹徹底底的膽小鬼,死在自己的手上嗎?
下一篇:適量喝咖啡能降低自殺幾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人都需要浪漫和激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