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每天3個多小時的上下班路途,使我比常人多了一群朋友──車友。她,就是其中的一位。認識她時,她就已屆中年,每次都是那么匆匆忙忙地跑到車站,我們戲稱其為"卡點冠軍"。從外表看,她衣飾不整,面容憔悴,但卻極健談。據熟悉她的人說,她剛剛評了副教授,丈夫是個博士,在某科研機構工作。兩口子總是同進同出,顯得十分恩愛。他們還有一個在重點中學上學的女兒。按說,有這么一個家肯定很幸福了,但近來她卻常常雙眉緊蹙,面色也愈發難看了。聊起天來,也變得絮絮叨叨的。前幾天,我應邀去她家做客時方知,她已與女兒整整4天不說一句話了。借介紹我的機會,她敲開了女兒的房門,當漂亮的女孩禮貌地向我問好時,她脫口一句:"把她養這么大可不容易。"女孩笑笑,但笑中夾雜有尷尬神色。也許是女兒對母親仍存芥蒂?
她熱情地遞上一些書報,其中不少她丈夫的文章,她特意挑出其中一篇,我一看,是贊美新婚之際的她的。說實施,我很難將文章中"溫柔可人,美麗聰慧"等措辭和現實中的她聯系起來。
送我出門,月光溶溶,她執意要陪我多走一段,自然而然我們又聊到孩子。她反復強調:"你可不知道我那時有多累;你可不知道我受了多大的罪;你可不知道我為孩子付出多大代價……"原來,當年他們夫婦同時考上外地某校的研究生,偏偏此時她懷孕了。如果都上,孩子怎么辦,他們都不小了,更何況研究生的那點錢養孩子肯定緊巴。于是,她做出"犧牲",讓丈夫只身前往。這一去,分居多年,丈夫讀完碩士讀博士,孩子生下后,她身邊連個幫手也沒有,如今一回想夜半抱著孩子心急火燎地奔醫院,她就充滿了委屈和怨氣。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她特別在意丈夫和孩子對她的"態度"。丈夫還好,總能任她使使性子,而女兒卻"變得越來越不聽話",母女間常常會為一點小事就鬧得不愉快。
聽了她的"訴苦",我忽然明白了她們母女間矛盾的根源。便放棄了馬上回家的打算,開始勸解她。她承認,她一看到有的同學有所成就,就會內心不平衡,她認為"出眾"的自己之所以像今天這樣"平庸",是因為做了"犧牲",所以好發脾氣。她也承認,自己近來"可能是到了更年期,變得怪了"。并答應我要試著重新調整她與女兒的關系,從孩子特殊的心理階段考慮來理解孩子,融洽與孩子的感情。
要說這樣的事例在我周圍并不鮮見,母親與孩子所處的特殊年齡段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由于晚育,不少母親在孩子中學期間就開始步入人體代謝及內分泌機能衰退的更年期。此時,神經內分泌系統機能處于不穩定階段,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有所下降,不少人會出現情緒不穩、個性改變──堅強的人可能變得脆弱起來,溫和的人可能變得焦躁了。他們往往還伴有多汗、心悸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希望人們同情,又常不易與人溝通。
再看孩子,此時正值青少年,而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階段,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有的專家稱此為過渡期。這時的孩子,情感豐富,表現強烈。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對父母依賴和崇拜,他們的獨立意識日趨強烈,有時甚至顯得偏激。他們在觀念上也容易同父母存在分歧。為了顯示"長大成人",有時故意違背父母指令而固執已見。他們對家長還像對小孩那樣管束自己感到不滿,特別注重與同齡人之間的友誼而減少了與父母間的交流。使得不少家長驚呼:"孩子變了,家中出現代溝了!"
試想,在常感郁悶的母親和試圖"反抗"的子女間又怎么不發生沖突呢?
在更年期,由于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變化,表現出情緒不穩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時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可以靠自我調適糾正的。所以,做母親的,要學些心理學知識,多與孩子平等交流,不要再用教育兒童的方式來教育"長大的"孩子,如此,和孩子交朋友,營造和睦的家庭是完全可能的。
當然,我的那位車友,她與其女兒的矛盾很大程度上還緣于她對生活的怨悔態度。主要表現是,她過分地強調了她的付出,將付出當成向丈夫和女兒索取感情的"情債"。這無疑大大地傷害了女兒的感情,破壞了親情間特有的融融氣氛,這恐怕也是她始料不及的。須知,感情是只能培植而不可索要的,否則就只有喟嘆:"原來女兒還知道摟住我說'媽媽,我一定報答您'。現在卻常不屑地說'又來了,又來了!'"
那天,我和車友談了許久,也知道她將努力改變自己,我希望她能付諸實施,重獲一個和睦的充滿溫馨的家。但究竟她與女兒能否消除芥蒂,就看她怎么做了。(鄭莉麗)
下一篇:我的情敵,居然是我的丈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活在潛意識中那一吻陰影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