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兩年前,一位叫阿靜的女孩找我咨詢。她說自1996年大學畢業,曾先后找了八份工作,每次都是由于處理不好人際關系而自動辭職,對于每一次辭職,她雖心有不甘,但又無可奈何。她從來不怪別人,只會不斷責備自己,因為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每當找到一份工作時,她都很想努力地干好,也總希望在工作中能與同事相處融洽,并很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和態度。每當她看到別的同事之間無拘無束地有說有笑,輕松愉快地相互調侃,她就很羨慕。她非常希望自己能放開身心,與他們打成一片,可是她內心的情感卻仿佛被什么壓制住了似的,在人前總是一副古板、拘謹、不茍言笑的樣子,因此,別人都不愿與她接近。她的思想壓力很大,老是胡思亂想,總以為自己是一個討厭的人。于是她的情緒變得很低落,伴隨著深深的失落感,整個人漸漸地陷入了自悲自憐之中,人也變得敏感多疑,總是揣度別人眼中的自己,但得到的答案卻是自我否定。因而當別人在一起說話談笑時,她就懷疑他們是在講她、譏笑她。她變得失魂落魄,反應遲鈍,記憶力明顯下降,無心工作,最后不得不自動辭職,以逃避的方式來獲得解脫。
但是每辭掉一份工作,她就多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以致思想包袱越來越重,終于在辭掉她最稱心的一份工作后,她的信心徹底喪失了。她沒有勇氣也不敢再去找新的工作,整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門見人,總是把自己沉浸在過去不幸遭遇的回憶之中,強烈的挫折感和劣等感占據著她的心。痛苦中她無數次想到了死,可是又怕死,而且也不甘心就這樣死去。一天,她在一本雜志上看到我寫的一篇關于心理的文章,才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患上了心理障礙。于是,她幾經周折,找到我咨詢。
聽完她的敘述,我告訴她,導致她屢次辭職的原因,是她的自卑心理及由此產生的連環效應,如過分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與態度,用自己的灰色心態去揣度別人的言行等等。為了找到她自卑心理的根源,我請她談談她的家庭與童年。
"我知道我的病是我媽造成的,我恨她!"我的問話觸動了她的傷疤,她有些激動地告訴我,她母親的脾氣很不好,動不動就發火罵人,不僅經常罵她爸,也動輒打罵她,常把她罵得一文不值。在記憶中,她在家的日子大都是在爭吵中度過的。從小她就膽小內向,言行舉止、待人處世也完全像她媽媽一樣古板、拘束謹慎,總是害怕自己會有什么閃失。她喜歡交朋友,希望能與每個人融洽相處,在與人交往時,總是不由自主地屈就自己去順從別人,從來不敢在人前隨意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意愿。她以為這樣的方式會贏得別人的認同,可是她錯了,別人在與她交往一段時間后反而逐漸疏遠了她,所以,她的朋友并不多。
晤談過后,我對她進行了心理測試,結果顯示她有重度的抑郁情緒和社會適應不良。對于她這種情況,我給她開了一些抗抑郁的藥物,并建議她參加"自信心心理訓練",提高自信心,同時指出她的病,不能全怪她母親,更不可因此去記恨她,這樣只會加重自己的心理沖突,不利于康復。
前不久,我收到她的來信,說她經過兩年的"自信心心理訓練"后,現已完全走出了困境,不再鉆牛角尖,跟自己過不去。而且也真正理解了我當時告訴她"不能全怪她母親"的含意,因為她發現她母親也是個心理障礙者。她母親不僅對她非打即罵,而且對家里的每一個人,包括對她父親都是一樣的暴躁,開口就是訓斥責罵,但碰到丁點大的麻煩事,卻又表現得驚慌失措,弄得家里每個人也跟著惶恐不安,惟恐她母親又大吵大鬧,拿家里人出氣。她母親雖然在家里說一不二,態度專橫,可是對外人卻非常好,常常到奉承討好的地步。但這并沒有換來別人對她的真心回報,她更多的是聽到別人議論她母親的種種不是,說她母親不尊重丈夫、不懂得做人等等,總之,人們對她母親的為人處世都是鄙夷不屑,貶多褒少,而且她還了解到,她母親也是在她外婆的粗暴教育下長大的,她弟弟現在的狀況也與她以前差不多,好像心理也有些毛病。所以,她雖然病好了,卻擔心她的心理障礙會不會也像她母親一樣再遺傳給她的后代?她將來結婚能不能生育?
從阿靜的敘述來分析,她母親可能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在醫學上,一個家族中有多人患同一種疾病的現象叫做"家族聚集性"。造成家族聚集性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遺傳,二是不良的生活環境,兩者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導致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易病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好壞雖然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但更多的還是取決于后天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心理障礙中的"家族聚集性"現象主要還是不良生活環境的刺激造成的,具體來說,這類不良刺激主要來自患者長輩的行為方式或心理活動方式,即如何思維與交談,愛什么、恨什么,如何與人相處,何種情況弓愧焦慮。厭惡與應激等等。一方面,兒童通過觀察、模仿而重復長輩的日常反應方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他們的不良行為方式或心理活動方式另一方面是受不良教育方式的影響,由于心理障礙使得他們心理壓抑、心境較差,因而他們往往脾氣大、易激動,孩子經常成了他們發泄的對象。孩子經常受責備和打罵,往往會因此在心靈深處形成失敗者的自我形象,他們承認許多小錯誤和接受父母的指責,自視無能與無用,為避免更多地犯錯與自責,于是他們謹小慎微、限制自己的活動,即形成了自卑、缺乏自信心、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等不良個性。
阿靜的母親在她外婆的粗暴教育下長大,學得了她外婆的行為方式和心理活動方式;她母親又以同樣的方式養育他們姐弟倆,使他們倆亦形成了類似的不良個性,接下了心理障礙的接力棒。如果他們倆不改變自己的心理活動與行為方式,改善自己心理素質的話,他們同樣會把心理障礙的接力棒往下一代傳。
所以,在心理障礙的診療中,無論心理醫生還是當事人,都不能僅僅局限于患者當前癥狀的改善與消除,而要從長計議,通過系統的心理訓練或心理輔導,改變患者的心理活動方式與行為方式,改善其心理素質,這樣,才有可能使患者的心理障礙得以根治,使接力棒不再下傳。
下一篇:心理:競爭時代放松自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哪些人最容易被失戀擊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