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愛吃零食是許多女孩子的共同特點。閑暇時,她們總喜歡掏出一包包、一袋袋各種各樣的吃食在那津津有味地品嘗,邊吃邊聊,嘰嘰喳喳,愜意無比。有這種愛好、偶爾覓機滿足一下口欲的女孩子在少數,也無傷大雅。然而這種“愛好”若是過了頭,整天不停地抓著東西往嘴里塞,甚至暴食,那就有些不正常了,尤其當這種貪吃現象與心情變化掛上鉤時,就應該考慮是不是存在某種心理障礙,患上了。
雷貞是一名大學一年級新生,最近她就出現了這種暴吃暴食而不能自制的怪毛病。她每天都要去商店買一大堆零食,無論在寢室、教室還是路途上,都吃個不停、嚼個不停。一走進食堂就更無法遏制食欲,只要食堂賣的食品她都要吃一遍,吃了餃子想吃包子,吃了包子想吃烙餅,看到小點心又要吃小點心,非要吃到胃被撐得難受才算罷休。如果想吃的東西沒吃,就會沒心思上課或上自習,晚上連覺都睡不好。
由于不斷地暴食,使身體明顯發胖,變得越來越臃腫,雷貞苦惱不已,一再發誓再不吃零食,再不濫吃了。但一走進商店、一走進食堂又無法控制自己,尤其是心情不好時就吃得更兇。吃多了消化系統負擔很重,所以老是昏昏欲睡,上課打不起精神,晚上不想上自習,早早就睡覺了,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為此,她內心十分痛苦,幾乎對自己失去信心,苦悶之中她走進了校心理咨詢中心。
醫生聽完她的病癥自述后問她:“你去醫院檢查過身體嗎?”雷貞說:“沒有”。“那你先去醫院檢查一下,看看身體是否有病,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如果檢查結果身體沒病,咱們再一起探討原因。”
幾天之后,雷貞又來到咨詢室,說她去醫院檢查過,身體沒有病。醫生問她:“這種暴食現象最早出現在什么時候,是否一直是怎樣?”“從初中就開始了,但不一直是這樣。上高中后我立志要考上名牌大學,所以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那時癥狀就好多了。后來我考上了這所大學,但大學并不象我想象這樣美好,尤其是對象我這樣相貌不佳的人,學習再好在這里同樣要受歧視,于是不久我暴吃暴食的病又犯了。”雷貞說。
醫生探問她初中貪食的原因,問她是否有何早期因素與此有關。
其次,克服“社交”,要注意在實踐中學習和鍛煉與人交往的各種“技巧”。比如:如何平靜地與人交談,如何接近陌生人,如何對付別人的恭維以及譏笑等;甚至如何同別人握手、寒喧,等等。對于靦腆、怕羞的人來說,與別人面對面地交談可能更困難一些,那么可以學習一下如何進行“開場白”,如何使談話繼續或終止;交談時,應該注意自己不要走神,不能自始至終緘口不語,而應該面帶微笑,認真地聽,并直率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見解,不必擔心被別人否定。靦腆和羞怯心理,主要是在與人交往的公開場合中表現出來,而克服靦腆、羞怯心理也必須將自己置身于這種環境之中,通過實踐去認識自己的力量,去證明自已的力量,從而堅定自己的交際勇氣和自信心。
下一篇:心理:健康≠快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他為什么怕戴黑紗的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