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心靈故事
小時候父母從來不關心我,父母更愛弟弟。我的個性孤僻倔強,不愛說話,也沒有什么快樂。我很努力,考上了不錯的大學,畢業后到一個國家機關工作,那里都是,沒有共同語言。一次報表出錯,他們也懶得理我,我覺得自己不重要。
后來我離開國家機關到了一家公司,我的能力很快就得到領導的認同,許多重要的事都放手讓我去做。但我在領導面前說話不自然,發言不大膽,與同事的交往也不主動。生活工作很壓抑,也不開心。
心靈解讀
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不可能有幸福感
幸福沒有客觀的標準,它的構成有三個:一是我們內心的感覺;二是我們個人對幸福的價值認同;三是我們的身體與心靈是否舒適和諧。三個構成都與當事人有關,與他所處的地位,社會肯定,他人贊同的關系并不是非常大。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拿不多的工資,干許多的活,受人指使和壓制,被親朋好友輕視,等等,如果他認為這是到達成功必須付出的經歷,他會對生活充滿幸福與進取心,因為他正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如果他認為一輩子都會忙忙碌碌,遭人看不起,那么每一天都會舉步維艱。所以,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內心選擇的結果。
故事中的他缺乏自我認同,小時候也沒有幸福的體驗,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很狹隘,無意識在扮演一個不幸福的人。我們對兒時的評判可能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評判,一切不快似乎是在重復過去的。同時,故事中的人對生活還有不恰當的期待,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消極地對待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人不可能有幸福感,即便天上掉肉餅,拿著餅子他會恐懼再失去,依舊沒有快樂與幸福。
我們對自我的感知,對現實的感知來源于我們內心的建構,同樣是早年的經歷,不同的內心建構會給我們不同的感覺。人們會說在記憶中我的確不被父母喜歡,但記憶是非常不可靠的,我們能記住的東西被我們在漫長歲月中不斷地修飾補充,回憶出的東西只是我們當下心境的產物。如果我們把個案的故事重新描述會是什么樣呢?
[1]
下一篇:惡夢醒來是早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妻子整容 傷害丈夫心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