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天,診室來了一對父子。父親愁容滿面,迫不及待地向大夫訴說兒子的病情。兒子則呆立一旁、面無表情,還不時莫名其妙地發笑。
兒子2年前大學畢業后未工作,逐漸變得懶散、被動、發呆、多疑、自語自笑,幾次戀愛未果。父親認為兒子是因為戀愛受挫折出現問題,但醫生經過詳細詢問,診斷他兒子患了精神分裂癥。誰知父親大為不悅:“不會,不會,我見過精神分裂癥。我兒子不瘋不傻、能吃能喝,怎么會是精神病呢?”
臨床上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家人感到患者有某些異常,但一提起精神病就馬上反應出恐懼、回避,總希望把病歸結于問題。這與大家對精神病的錯誤認識和偏見有關。精神病患者并非都像人們誤認為的那樣瘋或傻,上邊提及的這位兒子以陰性癥狀為主,表現為社會性退縮。他幾次戀愛失敗并不是發病的原因,而是結果。但是人們往往太注重發病原因,甚至夸大原因而忽視癥狀本身。固然,在目前社會壓力增大、競爭激烈導致精神病發病率上升,但有很多患者發病無明顯原因,而且起病緩慢,癥狀隱匿,往往不易被發現。
另外,人們對問題與精神病的區別尚存在模糊認識。問題是由于工作、學習、婚戀或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造成的沖突,給患者帶來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反應,患者主觀上感到痛苦,并且主動求醫。而精神病主要與遺傳或神經系統的生物化學因素有關,表現為思維、情感和行為的互不協調,這類病人給別人造成痛苦而自己并不痛苦,也缺乏求治愿望。前者主要靠咨詢和治療,后者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為主。
下一篇:日不落的網絡世界讓我難以入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是不是個生意精?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