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小磊(化名),男,14歲,生活在云南山區某縣城。2004年11月的一天,小磊的爸爸因家庭瑣事與妻子爭吵時竟拔出刀子……小磊目睹了父親殺死母親的整個過程。當地方電視記者采訪到這一情況后,向央視《訪談》發來了一盤飽含淚水的錄像素材帶,希望學家幫助小磊擺脫血腥暴力帶給他的傷害。
小磊親眼看到爸爸殺死了媽媽如果不發生這件事,今年14歲的小磊和10歲的弟弟,也許將一直與爸爸媽媽平靜地生活在云南山區一個縣城里。媽媽平時靠為別人開車跑運輸掙錢,爸爸在礦山打零工,一家人生活雖然清苦,卻也平平安安。誰也沒想到,小磊的爸爸竟用刀子殺死了媽媽。事后,爸爸被抓進監獄,小磊和弟弟也離開了原來生活的地方。現在,小磊被農村的叔叔收養著。
這位記者在介紹小磊的情況時說,在采訪中,他不是沉默就是說不知道,有很多東西不愿跟人交流。一開始問他恨不恨爸爸,他說恨,說他脾氣很壞,老和媽媽吵架,不喜歡爸爸;問他想不想媽媽,他說非常想,以前住校讀書,每星期放學都是媽媽接他回家。又問他現在想不想見爸爸,他說想,心里非常矛盾。
給人影響最深的是,當小磊看到影視劇里打打殺殺的情節時,他就會想起當時的場景,說如果當時殺***媽的不是爸爸的話,他會殺掉那個人。又說經常想起媽媽,想起爸爸當天拿著刀砍媽媽,然后媽媽的血從脖子里噴出來。當時媽媽看著他扭扭嘴,卻什么都說不出來。提起這件事,他不停地吸鼻子,但就是忍住不哭。采訪完,小磊出去了,我也跟出去看,他在外面抹眼淚,但一跟出去他就跑掉了,跑到后面躲起來……
目睹母親被殺后,小磊就再也沒見過父親。然而,那位電視記者在一個月前,去看守所見到了小磊的爸爸,他托記者帶給小磊一段話,說殺***媽是自己的錯,但希望他不要記恨,現在好好讀書,不要跟社會上不好的人混。當記者把這段錄像放給小磊看的時候,小磊臉上沒任何表情,看了一段就說不想看了,并非忍受不了不想看,而是很冷淡地回絕了。
看過這一盤錄像資料,北京著名學家李子勛教授認為:盡管對這位記者的敬業精神十分欣賞,對小磊觀察仔細,也非常關心他。但記者采訪這樣的做法,客觀上可能會給小磊帶來二次創傷,甚至更深的創傷。一般像這樣的孩子,要有律師來保護他的權益,他不接受任何采訪,他只接受醫生的幫助。
小磊目前還處在重大暴力事件的后續效應里
事發至今10個月過去了。《訪談》聯系到小磊的時候,他非常愿意接受學家的幫助,于是,由他叔叔陪著來到《訪談》演播室。
看到戴棒球帽的小磊,不敢抬頭說話的樣子,專家意識到目前的小磊還處在重大暴力事件的后續效應里。一般來說,受暴力事件傷害的孩子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退縮。他不想與人談這件事,不想見人,總想躲起來。在情緒上也是壓抑為主,臉上沒什么表情。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上是通過忘掉或淡化這件事來保護自己的內心。
第二階段是憤怒。對環境的憤怒,對所有當事人包括對父親,還有對沒及時來救助的鄰居,很多憤怒會非常激烈地反映出來,包括走向社會以后的很多憤怒,會延續他在暴力傷害后的不良情緒。
第三階段是整合。整合包含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穩步地走向暴力、發展暴力,一個極端是憎恨暴力、反對暴力,這中間當然有很多種可能性,但從兩個極端來說,他也許就從暴力的受害者變成了以后的施暴者,也許從此就終生去呼吁大家制止暴力,成為一個倡導和平、鏟除暴力的人,這就是整合以后的不同結果。
根據小磊目前的狀況,專家認為,在與小磊的交談中,應當有一些禁忌,不要去問小磊發生了什么,也不要去問他對爸爸的感覺,因為這些都會強化他對那件事情的憤怒,激發他的痛苦體驗。我們可以關心小磊最近的生活怎樣,睡眠好不好,有沒有感到或遇到什么困難,對今后有什么打算,等等。要通過他對未來的呈現,來看他對現實的態度,他的內心反應。如果他永遠不想未來,那我們就知道他還在以前的暴力創傷中出不來。至于他對爸爸仇恨的表達,也要讓他自然地表達,也就是說,他想表達時自己會表達,不是我們去問他。一個孩子要從暴力事件中得到自我康復,一定要尊重時間。不能因為愛他、關心他,我們就強行縮短時間。我們希望他盡快從陰影中走出來,但往往事與愿違,欲速則不達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