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老師信箱:讓“人際氣泡”大一點
分類: 案例分析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13
閱讀 :370
馬老師:
您好!我有一個問題很苦惱,想請教您。我在初中時就有一個不在同班的好朋友。上高中后,我們又分到一個班。然而,隨著空間距離的拉近,我感到我們心靈的距離卻日漸遙遠。比如,他對什么事情都要爭個輸贏,有些事情明明是他錯了,但他就是不承認。我明里暗里的提醒過他幾回,可他就是不聽,并且,有時候他還騙人。逐漸地我對他越來越反感了,就連他說話的語氣我都反感,以至一聽到他說話的聲音,我就覺得很痛苦。馬老師,您說我怎樣才能消除和他之間的鴻溝?
您沒見過面的學生 李曉輝
李曉輝同學:
你好!你的苦惱是因為你沒有注意在人際關系上保持距離,使“人際氣泡”受到“擁擠”。
什么是“人際氣泡”的擁擠?從學角度看,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條件,而促進相容的途徑之一就是彼此縮短距離。從這個角度說,兩人彼此之間的距離小是件好事。可是,距離太小了,也會令人不舒服。因為每個人都要求獨占一定的空間,叫作人際空間。由于這個空間像一個大氣泡包圍著一個人,因此有的學家就形象地稱之為“人際氣泡”。距離太近了不能滿足彼此“人際氣泡”的要求,使人感到不舒服。人們一方面需要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又需要一定的獨享的空間。
由于你沒有調整好你們的距離,不恰當地把你們的距離拉得太近了,沒有給對方適當的自由度,你才感到對方讓你有許多的不滿意。就是說,你看不慣對方的某些言行舉止,不一定就是人家有什么不對,可能只是彼此的個性的不同。你以為你們是好朋友,就忽略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而想完全讓對方按你的個人好惡來說話做事。而對方怎么可能完全和你一樣呢?多好的朋友相互間也需要自己獨享的自由呀!你忽略了這一點,于是,你感到了痛苦。
你該怎么辦呢?很簡單,就是給對方一定的自由度。距離感是很微妙的,拉開一點距離,一來可以使彼此獲得自由,感到多一份舒服和自在;二來可以使彼此感到對方更美好,從而使彼此的關系更融洽和諧。
你聽說過“求大同存小異”這句話嗎?意思就是,在人際交往上不管多么要好的朋友也不能過分地要求對方和自己一樣,允許對方有自己的個性。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常常不是簡單的可以論出是非對錯的,更多的是個性不同的表現。即使是存在是非對錯的事,也應該寬容別人,沒必要對別人的言行舉止過分地挑剔。假如的確是對方錯了,好友之間是可以相互批評幫助的。但是,這不等于強制別定聽你的。
總之,人際交往應該彼此保持距離,給別人足夠的自由度。如此,你和好友之間也就無所謂“鴻溝”,你也就不再感到苦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