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上幼兒園時聽爸爸媽媽的,上小學時聽老師的,到了青春發育期開始聽同伴的,這是與孩子的認識水平、自我意識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對孩子或學生的期待要有度,過猶不及。
父母或老師給予孩子適當的期望,孩子將以大人們的話為行動標準,在肯定和鼓勵中,孩子做事將事半功倍。在這種期待的作用下,教師在課堂內外對學生的提問、鼓勵、評價等都會朝著有利于孩子發揮潛能的方向展開,使學生不斷肯定自己,進一步取得良好的成就。有時候,期望與期待就是具有那么一種神奇的力量,從而產生令人難以想象的結果,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期望的確具有神奇的效力,但并非每一次都是積極的。有時候父母的期望過大,會對孩子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有時候孩子不會去理解、也理解不了父母期望下的隱藏的另一層意思,他們感受到的只是父母對她的殷切期望,那種盼望她任何方面都出類拔萃的期望。久而久之,孩子容易把父母的話作為自己成功的標準,不管在什么場合,不管做什么事情,否則,情緒起伏就會很大。其實過高的期望是一種強大的心理負擔,影響我們日常看待事物的眼光,容易陷在好強的束縛力。
對于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我們應該一分為二來看待,適當得期望能夠激發孩子的潛力,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極大地鼓舞作用,但是過大的期望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適得其反。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在孩子尚小的時候,他(她)對自己的評價基本上來自于父母與老師的評價與期望。父母與老師的評價與期望,猶如一桿標尺,時時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與成就作出衡量。當孩子認為父母的期望是他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時,就會自覺地朝這一目標努力;反之,如果覺得自己難以達到標尺上那“誘人的”刻度,他的自信將被慢慢地摧垮,心理問題也會由此埋下種子。
下一篇:好學生也有心理障礙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如何訓培養孩子的情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