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無“壞孩子” 有的只是壞的教育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4-08
閱讀 :348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給孩子貼上諸如“壞孩子”之類的不良標簽。我們想過沒有,這會給孩子帶來什么? 日前有則消息,烏魯木齊市20多個被學校和家長放棄的“壞孩子”自動照顧一個流浪兒童,這讓家長在震撼之余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尋找新的教育方法,組成“壞孩子媽媽聯盟”。“聯盟”媽媽們和孩子們一起游戲玩耍,言傳身教,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養、鍛煉他們的生活能力;她們還編寫了一套“壞孩子媽媽聯盟”教材。通過不同角度地接觸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變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變了。“聯盟”的一位媽媽說:“以前孩子是斷線的風箏,現在,我抓到線了。” 孩子不同于成人,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孩子如同一張白紙,可塑性很強,缺少自己的判斷,成長環境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學校是孩子的課堂,家庭同樣是孩子的課堂,是最重要的成長環境,什么樣的教師和家長培育出什么樣的學生,他們是孩子早期成長史的真正書寫者。“孩子的教育在他出生前一百年就已經開始”,說的就是成人世界對孩子成長之重要。 尊重孩子的心性和發展規律,這是“聯盟”媽媽們把“壞孩子”變成“好孩子”的成功鑰匙。“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的。”這是泰戈爾的睿智之言。尊重孩子的天性,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不要對孩子放棄希望,讓孩子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是很多家長和教師都明白的道理。而這在生活中的實踐卻并不盡如人意。 現時,某些老師和家長往往會給一些自己不滿意的孩子貼上“標簽”,如“壞孩子”、“笨孩子”、“差生”等,這是非常有害的,違背了孩子純真的天性和發展規律。不諳世事的孩子往往會因此對自己失去信心,朝著“標簽”所指的內容“靠攏”。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在一所小學里,他們聲稱評估學生們的未來發展前景,并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學生的名單神秘地交給教師,還要求嚴格保密。戲劇性的事情發生在8個月之后,當初名列“有發展前途”名單的學生果然成績進步更快、性格更開朗活潑、跟老師的關系也更好。當教師贊嘆學家的評估驚人準確時,研究者揭開了謎底:其實那份名單是隨機選出來的,跟評估一點兒關系也沒有。真正影響學生表現的,是教師無意中流露出的對“天才學生”的關愛和期望。反之亦然。 世上本沒有壞孩子,有的只是壞的教育,錯的成人世界。子不教,父之過,也是師之過,社會之過。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也少有不喜歡孩子的教師,但就教子和育人而言,卻有許多不合格的父母和教師。“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但教育孩子卻是一門科學。許多人在童年時代受到的創傷,往往是在“恨鐵不成鋼”的“愛意”下形成的。而許多成功人士,往往也是在童年時代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在鼓勵、激勵之中成長的。 給孩子以恰如其分的鼓勵,這是父母、教師和成人的責任。父母、教師面對各種孩子,包括所謂的“壞孩子”,若能善待他們、關愛他們、信任他們,激發他們的自信、自尊,開發他們的發展潛能,世上會有越來越多的好孩子。 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孩子,愿每個人都為培養好孩子盡自己的社會責任。當然,這需要成年人的學習、交流和思考。(陳 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