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香港一教授推出“性別與教育”調查引發爭議
近日,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張雷教授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長的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父母對女孩的教育方式趨于男性化。但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與張教授所持“男性化教育”的觀點相對的是,本市不少學校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認為,目前 中小學“女性化教育”的色彩過于濃厚。此報告一出,便在社會各界引發教育理念的“性別大戰”。記者調查
男性化教育“名不副實” 教育女孩偏向“影響他人”
據張雷教授介紹,“男性化教育”包括鼓勵孩子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影響他人、領導他人,在職業選擇上也能夠從事一些傳統觀念看來女性不適合從事的工作,在他所做的調查中,超過90%的家庭使用趨向男性化的方式來教育女孩。
“無論是女孩還是男孩,父母傾向于應用傳統的男性價值觀來鼓勵獨生子女在社會中發展和競爭。”張雷教授在報告中表示。據了解,從職業選擇來看,家長、老師和學生的觀點都認為現在很多職業的性別特征已越來越不明顯。北京小學生“陰盛陽衰”。
記者來到海淀區某知名小學采訪時發現,該校掛在辦公室墻上的十三位學校少先隊干部頭像中,有九位都是女生。學校負責人透露,在小學,校、班干部由女生擔當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北京市某小學一班主任告訴記者,與以往對于女孩用功但能力不強的印象相反,現在小學里,從學習成績到愛好特長,從待人接物到組織活動,女孩普遍比男孩強。
觀點交鋒
“性別大戰”制造口水 李宇春體現“男性化教育”
“‘假小子’不再只是負面的叫法,被很多人有當作個性的代名詞,‘野蠻女友’也不會遭到唾棄,甚至成為時尚。”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張莉莉教授認為,家長對女孩的教育和以前確實有所不同,家長希望她們在個性上能夠迎接越來越多的挑戰,能力更加全面,也更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這樣做是給女孩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這體現社會的一種進步。
在張教授看來,今天社會對女孩的認識趨于多元化,除了文靜活潑的女孩受人喜歡,像李宇春這樣中性化的女孩同樣被大家所接受。她補充道,女性中性化是全球大眾文化中的一種趨勢。這種趨勢不僅包括女性的男性化,也包括男性的女性化。
張揚“個性”而非“性別”
景山中學一位初二的女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學校里,男性化和女性化教育都應該有,傳統的教育已不太適合現在這個社會。完全“男性化”的教育,則會扭曲女孩獨有特性,造成性別的混淆。所以應將兩種教育綜合,即具備中國古代的優良傳統,也可以在現代社會很好地與人溝通合作。
這名女孩并不認可假小子代表個性,她擔心,完全“男性化”的教育,很有可能造成“假小子”的產生,所以應當慎重選擇。
該中學初二教語文的周老師告訴記者,由于性別差異,確實要對男生進行陽剛之美、強化男性品質的教育。不過教育女生應該要有適當的禮儀,但今天已不能用傳統的“乖巧”的標準教育女孩了。“我主張男女學生應張揚個性。”
編輯:xinwei 來自:北京晨報 >>>下一篇:在快樂的體驗中養成良好習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復旦附中親子關系調研 孩子最信賴爸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