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需要注意的10種言行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6-30
閱讀 :352
當孩子到了入托兒所、幼兒園的時候,正是讓孩子系統地參加集體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交能力的時候,但有一部分家長常用上幼兒園作為對孩子的懲罰手段,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常會說:“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再不聽話就把老師叫來?!薄。Z每天,當家長下班后去幼兒園接孩子是最愉快的時候,而孩子的心情也在這個時間段特別好,可是有些家長卻沒有很好地掌握這個和孩子交流的機會。他們只會問孩子:“你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沒有和小朋友打架”而不會問“今天在幼兒園你發現了什么?” “拔苗助長”,一心想讓孩子早日成為“神童”,強迫性的、枯燥地要求孩子早些識字認數、背唐詩,卻忽略了該年齡段孩子想像力的培養和發揮?!?!霸劫藪搖筆且恍┘頁ぜ庇誶蟪傻男奶2還撕⒆擁姆⒂媛珊湍炅涮氐悖荒艸浞址⒒雍⒆擁南胂窳?,而是为了让孩讍扬到完脻抢着版}瓿梢環髕返鵲?。这样容易所査孩讚砟自W幕蜓商按笙補Φ摹??。]孩子不好好吃飯,有些家長感到束手無策,常采用遷就或訓斥的手段,一是追著孩子跑東跑西地喂飯,二是大聲地訓斥或嚇唬。其實,良好的飲食習慣從嬰兒吃輔食就要養成,孩子就餐時應排除一切外界干擾,不能開著電視或聽音樂,或跑到陽臺、戶外等地方喂飯。還有,在進餐時,無論飯菜的質量如何,成人都不要在飯桌上評論飯菜,要給幼兒一種積極的暗示,以免其養成厭食的習慣。 ?外出時,孩子不愿走路,要家長抱,是家長比較煩惱的一件事,有的家長嚇唬孩子讓警察來管,警察在孩子的心目中便成了不可愛的人。當孩子不愿走路時,你可以引導他:“小鳥自己飛、小魚自己游、小兔自己跑、小朋友應該自己走,你為什么要抱呢?”這樣的引導,既會讓孩子對自己走路感興趣,又會給他一個驚奇。 ?。_還有一種消極的暗示非常不好,那就是對某些脾氣不好的孩子或不能滿足孩子要求時,父母當著他的面說:“沒辦法,我這孩子長得是‘雙頂’,脾氣就是犟。”這無形中給孩子注射了一針“強心劑”,他會更加肆無忌憚。其實,“雙頂”愛發脾氣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當孩子無理要求或發脾氣時,你應該采取不予理睬的手段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溺愛”往往會“淹沒”孩子,具體表現是過分在物質上給予滿足,例如去快餐店吃肯德基或漢堡包,父母總是給孩子買上一大堆,自己卻陪在一旁看他吃,最多啃啃孩子吃剩的骨頭等。而孩子卻只顧自己吃,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正確的做法是把他當作家庭普通一員,共同進餐。 ?。a不能正確引導、教育幼兒的“抗挫能力”,而常常是“誤導”。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時,總是責怪別的孩子;摔跤是由一塊磚頭引起的,家長就會去“打磚頭”;如果是桌子弄破了孩子的手就會去“打桌子”,這樣做的效果是孩子不能正確地看待挫折,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箒箠家長常喜歡當著孩子的面說悄悄話,而當孩子詢問“你們在說什么”時回答“這不關你的事”等等。有些家長常??桃鈱⒆诱f:“這衣服或玩具外公外婆給了你這么多,爺爺奶奶小氣死了,只給你這么一點。”這樣的家庭教育會使孩子心胸狹小,缺少豁達向上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