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勤談養育兒女之道:找回父母平常心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8-05
閱讀 :431
去年1月17日中國浙江發生17歲的“好學生”徐力,用鐵榔頭打死母親的家庭悲劇,他以故意殺人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 《中國少年報》兒童信箱“知心姐姐”主持人盧勤,前往探監三次,一問之下,才發現徐力是在非常壓抑的環境中長大,在家里沒有秘密,沒有自由,沒有快樂。因為媽媽處處監視他,而他也找不到管道跟母親溝通。 強烈的占有欲與過高的期望,扭曲了徐母對兒子的愛。她把兒子當成私有財產,事發當天她如往常罵他:“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斷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沒關系!”結果徐力一氣之下犯了罪。 盧勤(53歲)也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副總編,上星期受邀來新主持由飛躍輔導中心主辦的新世紀家庭公開講座。 盧勤受訪時說,中國3.7億家庭中,“家有徐母”情況普遍,許多家庭正蘊藏著悲劇的隱患。1978年推行的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長心態改變很大,不能再以平常心養育子女。 她說:“獨生子女意味著100%的成功或失敗,每個家長都不想失敗,而把過度的焦點放在孩子身上。在幾個大人關注中成長的孩子,沒有玩伴,物質富有,孤獨感卻特強。從小朋友的來信、電話中,不難發現孩子的煩惱來自家長,所以這些年來我把教育對象從孩子轉到家長身上。” 正視家教的四大誤差 主持兒童信箱18年的盧勤認為,中國家長有必要正視家教的四大誤差,找回一顆實實在在的父母心,就是“平常心”。 丟掉補償心,找回平常心。一些家長在動亂的年代失去太多個人理想,就把所有的期望,與曾經失去的(如:上不了大學、學不了鋼琴)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成了逼子成龍。家長這種都是補償,不能把養育子女當成平常事,也不會心平氣和。這樣支配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結果只能有兩個:使孩子順從別人的意志辦事,缺少創造力;或引起孩子的反感與叛逆。 丟掉反常心,找回平常心。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出現一些問題與狀況,這很正常,可是,家長的眼光很不正常。雖然每個人的成長模式都不一樣,可是,家長老愛拿別家的孩子來比較,為什么別家的孩子會背書你不會,并責怪孩子,引起孩子的反感與煩惱。 家長應學會用正常心,不去比較,而是相信孩子是最棒的,才會看到孩子的進步與發展。不要把別人的孩子當“寶”,自己的當“草”。盧勤笑說:“我們要承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個性與特長。西方家教培養孩子很有自信,中國孩子盡管資質好得多,卻大多缺乏自信。” 丟掉虛榮心,找回責任心。家長把孩子的成績與“面子”掛鉤。孩子考得好,就添光彩,考不好,就丟臉。家長要認清:孩子是孩子,家長是家長,父母的使命不是把孩子當工具,而是與孩子為友,陪孩子走一程。父母卻喧賓奪主,把“陪”變成“替”,“配角”變“主角”。 丟掉懼怕心,找回保護心。因為是唯一的孩子,生男怕變壞,生女怕受害,父母過度保護,整天替孩子提心吊膽。盧勤認為,過度受保護的孩子是不幸福的,因為會造成孩子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也沒有責任感。 她說,過去中國人最能培養男人,現在對男孩子的培養卻是失敗的。就說取名,以前男生名字都與鋼、鐵、山、海有關,現在的聽起來都像寵物的名字,如貝貝、洋洋。家長應培養男生以責任,培養女生以勇氣。 撫養獨生子的經驗 盧勤的獨生子李悅(23歲)屬于中國第一批獨生子女。作為家教專家,也身為父母,盧勤自然也有壓力與內心的掙扎。 19歲的盧勤,從北京下放到東北村莊當知青,結婚,30歲才生唯一的一胎。因為只有一次生孩子的機會,盧勤擇良機進行,在夫婦感情如膠似漆狀態時才決定懷孕。 孩子出生時因被夾出來,影響了語言能力,小時說話有點結巴。后來孩子時常與母親巡回中國各地演講,還上臺說相聲,在臺下的盧勤落了淚。 她說:“我只有一個孩子,希望他很優秀。雖然非常希望孩子學無線電之類的,不過他有各種各樣的興趣,我只好讓其自然發展。6歲時他去報二胡班,我心想:那有什么用?后他又去報了捏泥班、繪畫班、軍樂班。只要我有點意見,孩子會這么說:‘你不是知心姐姐嗎?你最好不要表態,告訴我怎么做。有苦我自己撐,有淚我自己搽。’” 盧勤寄語家長,尤其是女性,“不要為孩子付出太多。付出太多,失望越大。還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各人有各人的空間,人應該尋找自己的價值。” 剛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李悅這么說媽媽:“理論上我是支持她的。反正媽也沒太多時間管我,我比較獨立”。小時他也幫媽媽出主意,以逗趣的方式回答小朋友來信,有“熱心哥哥”之稱。 盧勤覺得“知心姐姐”是最有魅力最有意義的工作,最大成就感來自孩子的信任。為此獲得2000年中國新聞最高獎“韜奮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