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心理咨詢師 丁祉
接聽的咨詢電話,80%以上是抱怨成績總是上不去而心煩意亂,我們都知道,這是處于學習和復習的“高原期”的緣故。為什么有高原期?每一位同學所處的高原期是否一致?解決的辦法是否相同?
進入高三,就進入了緊張的學習狀態,同學們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最大限度地拼出了自己的力量,將自己幾乎所有的時間用在了學習和復習上,我們曾大踏步地進步過,也曾因成績下滑而迷惘過,又在老師的幫助下或自己的調整中走出沼澤。盡管如此,我們仍有在原地打轉的感覺,分數上不去、名次上不去,這讓我們心急,讓我們焦慮,讓我們煩躁,真的是欲哭無淚,只恨不得出去打人了。別忙,別亂,我們一起來分析個中原因!在今天這個大拼盤中,總能找到一款適合你。
努力了為什么成績還是上不去
這很有可能是對自己缺乏準確的了解。
眾所周知,知識體系是由許多知識點和能力點構成的。它們的難度,以及在平時的學習中出現的頻率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差別很大。從共性上講,那些難度較低和出現頻率較高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大家比較容易掌握;相反,那些難度較高和出現頻率較低的知識點,大家往往掌握得比較差。從個性上看,每個人的思維特點、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過程千差萬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偏點”現象。大家的難點,不一定是我的難點;而送分題卻有可能就在我手里失去了。
在我們目前的教學中,由于學生數量眾多和其他條件的限制,老師往往很難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甚至連學生有哪些“弱點”都很難準確地指出,整個教學只能按照“機會均等”的方式進行。這就使得本來掌握得較好的知識點和能力點不斷被重復,而自己的“弱點”卻難以得到特殊照顧。其結果必然是一方面做著大量的無效勞動,另一方面自己的“弱點”又難以得到強化,有的同學甚至連自己的弱點是什么都沒有搞清楚,整天忙忙碌碌地隨大流復習,最終導致總成績的徘徊不前,最后自己給自己下一個破罐子破摔的結論:“我不行,我努力了成績也上不去。”許多同學就這樣在高考來臨之前“犧牲”。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這種現象呢?
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弱點”。為此,可對平時每次測驗或考試的得分情況分項進行分析,就可看出自己對知識點和能力點的掌握情況,從而將自己的“弱點”找出來。
第二,針對自己的“弱點”,有針對性地準備一定數量的質量較高的復習資料或訓練材料。確保質量是這一步的關鍵。在這方面,可利用老師這個資源,因為老師手里的資料一般都比較豐富,且老師的辨別力也要比同學們高得多,經驗也多得多。但你絕對不能等老師來找你,一定得主動出擊,主動找老師。
第三,拿出一定時間,針對自己的“弱點”進行定點訓練,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實質性的階段。若時間不夠或各點的相關關系不大,則可先選擇一二項提高空間較大或較容易提高的點突破,這樣容易成功,讓自己嘗到甜頭,也給自己增加信心。
這一做法增加了復習的針對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僅增強了效果,而且節省了時間,避免了大量無效勞動。
學習中為什么常常表現為“不踏實”
這個問題常常表現在被人們稱為“聰明”的同學身上。反應不快的同學,常常被人贊揚:“他很踏實。”“他雖然反應慢,但學懂了的東西就一定是他自己的了。”而反應快的同學常常被人評價為:“猴子掰包米。”這是為什么呢?
用于學習,我們有兩個武器,一個是思維,一個是記憶。思維表現為理解力,也稱為反應力。思維能力強的同學,也就是反應力快的同學有一個特點,就是思維活躍,也因此從小就被人們表揚著,很是得意。他們對于新知識常常理解很快,但與此同時,也常常表現出“蜻蜓點水”的德行,能很快“悟到”而不去“悟透”。“悟到”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進行的,而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記憶”尚未形成或不深刻,待到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仍可借用“思維能力強”這把快刀解決問題,于是,記憶不深刻的弱點就被暫時掩蓋了。但實際上,這類同學是只用了兩個武器中的一個。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沒有更多的要求,也忽略了對自己另一個潛能的開發。而反應不快的同學,在慢慢琢磨的過程中,其實是在邊悟邊記憶,等他弄懂的時候,記憶也形成了。所以,他弄懂一個知識點,這個知識點就是他的了,他們在逐步學習過程中,問題越來越少,掌握的東西越來越多。而所謂“反應力挺快”的同學常常表現得手忙腳亂,常常在反復做一些類似的事情,也就是表現出了“不踏實”。有這類學習習慣或學習方法的人,在文科學習中受害更深,因為文科學習的特點是記憶的東西在前,分析在后,沒有記憶為基礎,連方向都摸不著,分析能力再強也無從下手。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克服自己“快”的毛病,不急于求成,要沉下心來去悟。
第二,克服自己“蜻蜓點水”的毛病,在悟的過程中,一定要求自己要“悟透”。
記住,我們生就了兩只手,干嘛留一只手不用?以搬重物為例,一只手也能搬動,但兩只手搬不是更輕松,更穩妥嗎?許多很聰明、反應力特快的同學,如果在高三時克服了這一弱點,不僅在高考中可以獲益,更是給自己今后的人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不求盡善盡美
小王是重點中學的文科班學生,他的文綜成績令所有同學感嘆:“遙不可及。”但他的英語成績卻顯得有些“先天不足”,總是在年級的二三十名徘徊。為此,小王總是悶悶不樂,常常為自己的這一只“跛腳”唉聲嘆氣,對自己能否將英語抓上去一點信心都沒有。他開始埋怨過去,又擔心未來,覺得自己真的很失敗,自責自己“對不起老師,對不起父母,也對不起自己”。
關注自己的弱項,拾遺補漏,以期得到各科成績的全面提高,這無疑是一種合理的要求。但有的同學常常把自己的優勢忽略不計,老是面對自己的弱項發出感嘆:“我就是不如別人。”“我真的完了。”這類同學是用完美的要求打擊自己,而打擊的結果是使自己的自信心大打折扣。當我們每人同時獲得兩包禮品時,你發現只有你的禮盒大小不一,如果你覺得大家得到的都是大包的那種,你就會覺得自己很虧,因為總的來說,你比別人少了一些;如果你覺得更多的人得到的都是小包的禮盒,你就會覺得自己賺了。從后一個角度看問題,你會很快樂,帶著快樂的心情去學習、復習,效果會好得多。記住:人生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它本來就沒有你理想中的那么完美!不要把自己的一點點不足夸大為否定自己的一切。
戒驕戒躁
有的同學總是抱怨“沒有多少收獲”,聲稱自己努力了,但沒什么效果。其實這類同學是想輕易得到一切,總是希望天上掉下餡餅來,這就是投機心理。投機心理是人類的致命弱點之一,而且自己常常難以覺察。因為想投機取巧,在學習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因急于求成而丟三落四的情況,其結果就會導致學習“不踏實”的后果。記住:只有讓“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獲得質的變化。
下一篇:孩子為什么會頂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長老師和孩子一起成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