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在家庭環境內所進行的暴力行為,以往常見的家庭暴力常為丈夫虐待妻子、父母毆打孩子,但如今孩子對父母的暴力行為卻屢見不鮮。”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翟靜接受筆者采訪時這樣說,“前不久,我們曾對兩所中學的1585名初中生及其家庭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初中生存在敵對、攻擊行為的占5.1%,這些孩子在學校里多是討老師喜歡的乖孩子或優秀學生,但是在家中卻是小暴君,剖析暴力行為的原因,不難看出其根源是父母教育的失誤。”
過分溺愛釀成惡果
小明是14歲的男孩兒,上初二。在學校是老師和同學公認的好學生,從小在6位長輩的溺愛下長大,在家成了“小皇帝”,他需要什么必須馬上滿足,否則大發脾氣。小明上學后,母親對他過度保護,不許干這干那,唯恐干活影響學習,小明十歲時,母親幫他默寫生詞,常嫌母親念得快而謾罵母親,有時出手打母親,母親卻不以為然。小明升入初中后,感到自己適應能力方面不如同學而心情苦悶,回想起母親從小不讓自己干活,以后如何去適應社會,為此情緒一落千丈,無心再學習,成績從原先的班級拔尖成了倒數。母親開始嘮叨,甚至罵他。小明見到平素對自己百依百順、唯命是從的母親對自己這樣而火冒三丈,家庭暴力就開始了。每天讓母親疊被子,疊不好,就扇耳光,打得母親鼻青眼腫;更嚴重的是在房間內畫上圓圈,逼母親站在圈中,不許挪動,否則就一頓拳打腳踢。但是,如有人敲門或電話鈴響,暴力行為立即停止,恢復正常。
家庭關系不良成導火索
亮亮在一個關系不合的家庭中長大,雖然父母雙全,但母親性格強悍,父親懦弱,在妻子面前唯唯諾諾,經常在孩子面前被妻子數落,丈夫感到無法忍受,夫妻之間時常拳打腳踢。母親對孩子則倍加關注,孩子從小缺乏父愛,性格變得格外內向、孤僻。初中畢業后,升入高中,在校寄宿與同學交往困難而產生自卑,想到自己將步入成年期,擔心自己遺傳了父親內向、懦弱的性格而緊張焦慮、內心矛盾重重,又無法向父母傾訴。某日離家出走,整日沉湎于網吧中,后被母親領回家中。從此把怨恨發泄在母親身上,每晚令母親下跪,不服從則是一頓拳打腳踢。
學習壓力導致
孩子暴力行為
十六歲的東東,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對孩子的教育十分嚴格,甚至苛刻,孩子上學后,就讓孩子參加各類輔導班,上初中后,要求孩子各門功課都在九十分以上,以后考重點大學。孩子偶爾考試成績不好,則冷嘲熱諷,并在孩子面前說單位同事孩子學習成績如何好,為此東東的壓力不斷加大,心情十分苦悶,無法與父母交流,在某次考
試失利后,受到母親挖苦,東東忍無可忍,開始辱罵父母,既而對父母實施暴力行為。
專家點評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咨詢教授翟靜做了如下點評:
對于孩子出現的暴力行為,主要是父母對孩子不正當的養育造成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心靈塑造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孩子進入青春早期后,隨著身體的成長,第二性征急速發育,這些生理變化使其開始出現性沖動,精神上的攻擊性增強,由于被父母過度保護,導致獨立生活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力和技巧不足,當孩子進
入到集體環境中,感到自己是弱者,導致自卑、煩惱和苦悶。為消除煩惱而厭學,因父母勸其上學而產生暴力行為。另外,父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容易使孩子養成不健全的人格,表現為以我為中心,人際關系差、情緒不穩定、不易適應環境、遇事優柔寡斷、自私、任性。
如今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孩子背負著繁重的學習任務,父母關心的是孩子的考試分值,忽視了孩子對父母的感情和心理支持的強烈需求,久而久之使孩子出現情緒障礙,心煩和苦悶,道德規范和約束力降低,嚴重者出現暴力行為。
總之,孩子出現的暴力行為,不但是一種醫學問題,而且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問題,出現暴力行為后,父母往往怕家丑外揚,不愿聲張,但自己又無法解決,致使孩子的不良行為得不到矯治,如何防治孩子的暴力行為?翟教授認為,父母應正確教育和對待自己的子女,對子女教育要從小開始,堅持一貫嚴格要求,要有相對穩定的“家”、
“家法”,從小加強訓練和培養,使孩子養成服從道理,講究禮貌,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從小培養孩子健全的性格,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如孩子出現不良情緒和行為,應及時找心理醫生進行矯正,可減少來自孩子的家庭暴力。(徐景 )
下一篇:師生戀的心理社會學成因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年初降生者自尊心較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