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張女士的女兒正在上大學,她在班上有3個同性好朋友,平日里4人關系特別好,干什么事都在一起。但不知怎么,4人慢慢發展成了兩對“情侶”,并彼此發誓要永遠在一起。前段時間,張女士的女兒竟提出要帶著戀人上家吃頓飯,順便見見父母。這可急壞了張女士,她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對她認為不合常理的“情侶”。
像張女士這樣,面對同性戀不知如何是好的還大有人在,有人還說,同性戀如今越來越多,甚至影響了社會穩定。但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性健康中心主任醫師張北川教授認為,并不是同性戀者增多了,而是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敢于表達了。
撫養因素和偶然機會是主要成因
張教授提出,導致同性戀行為的因素包括3個方面,即先天因素、成長環境和后來的偶然機會。
研究發現,與性取向密切相關的性別意識,主要建立于出生后18—36個月。一旦建立,終身相對穩定。所以,有些父母喜歡把小男孩當小女孩養,或者反之,可能會影響孩子正確性意識的確立。
在采訪中,記者得知,有些同性戀者是因為童年期和青春發育期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引起的。比如,小孫的父親常年出差在外,一年只回家待兩三個月。每次父親回到家,小孫總會有一種害怕的感覺,進入以后,父子之間更是難以溝通。但小孫又極度渴望能從父親那里得到更多的關愛。所以成年后,他總想從同性那里得到補償。
期間,以及成年后的偶然遭遇,比如被異性“傷害”或“誘惑”,也可能在先天基礎上引發同性戀。有的人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遇到了特別的對象,才發現自己的性取向有所不同。“就好像是一根導火索,它能把同性戀者體內原本未曾察覺的一種需求釋放出來。”張教授說。
某些環境易產生同性戀行為
據調查,在單一性別場所,比如女子學校、男子學校和監獄等,同性戀比例都很高。張教授解釋說,所謂單一性別場所,主要是指交往的對象、場所較固定和封閉,且大多是同一性別的人。一般在劃分時,大學也會被歸入單一性別場所。“因為,大學生的交友圈相對狹窄且固定,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更多地和同性交往。這樣就很容易形成單一性別場所。”張教授說。張女士的女兒在校期間,較多的是和女同學在一起,使她的交往圈子局限于同性之間,這樣就增大了她和同性發生感情的機會。另外,某些專業,比如體育,會促使一些女性在行為和日常處事上表現得和男性一樣,甚至在感情需求上也模擬男性。“但只要離開了這個環境,就會恢復本來面目。”
張教授認為,從白領到學生,甚至普通農民或無業者,都有可能是同性戀者。值得指出的是,性取向和學歷、職業無關。
部分女同性戀者會改變性取向
作為家長,首先應該明白,子女有愛的能力是件好事。“應當說,現在許多青年人沒有愛的能力,只有性的能力,那才是最值得擔心的。一部分喜歡同性的人不過是在生活的某一階段有這樣的傾向,隨著時間流逝,會慢慢改變。”張教授說。如果發現自己的子女有同性戀傾向,最好的相待方法就是“順其自然”。硬性打壓和阻止,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少父母提出,能否讓子女的性取向恢復本來面目?張教授認為,可以從3個方面入手。第一,父母要創造一個良好的自由平等環境,多和子女交流,深入了解子女對其選擇的另一半的感情和態度。父母一定要心平氣和,不能言辭過激,避免加深誤會、激化矛盾。第二,父母要從子女自身利益的角度,來分析同性戀生活方式可能給其帶來的利與弊。第三,適時地給子女安排和不同人群接觸的機會,也許慢慢就會發生變化。不能急躁,這是和同性戀者相處時,最大的忌諱。
張教授指出,同性戀者需要父母、朋友,乃至全社會的理解和包容。他們通常會經歷強烈的困惑、矛盾,甚至自卑。其實,他們不必因此而內疚,要認識到這只是一個性取向差異,與人品、性格等無關。
下一篇:美國父母如何與孩子談性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解決執拗的“五周計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