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現在的家長對于孩子是越來越沒有辦法,而且孩子的脾氣還越來越大,讓家長都無可奈何。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改掉孩子的壞習慣,讓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成長物語的討論話題中,很多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現在根本不聽自己的話,不把自己放在眼里,還老是發脾氣不肯吃東西。我們來看看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吃飯的好習慣。
一,家長不要挑食
如今的小孩子家庭生活條件過于優越,什么好吃的孩子都能吃到,所以引不起吃飯的興趣。有的家長對孩子活動處處加以限制,運動量太少,能量也消耗得少,缺乏饑餓感造成食欲減退。還有一些家長不恰當地使用一些“營養品”“保健品”或者“祛火藥”,其中可能含有激素,厚膩滋補藥、苦寒藥物也會使孩子的胃腸受到傷害,增加肝、腎的負擔,影響孩子的食欲。
要知道,家長不正確的喂養行為也帶來副作用:哄騙威逼或在吃飯時訓斥孩子,造成孩子情緒不佳,對吃飯產生了強烈的對抗情緒,因此厭惡吃飯。有的家長當著孩子的面與別人議論自家孩子吃飯存在的問題,反復強化了孩子不愛吃飯的意識。有的家長自身存在著偏食、挑食的問題,孩子耳濡目染來效仿。往往家長不愛吃的食物,孩子也不喜歡吃。
二,零食不斷缺少饑餓感
孩子不愛吃飯,有時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表現。寶寶在1周歲后開始出現自我意識,1歲半以后開始進入第一反抗期。拒絕吃飯和挑食揀飯是孩子向大人強調自己的存在,不希望大人干預他自由的一種表現。
而偏食、挑食會造成某種營養素缺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如“鐵”缺乏時易患缺鐵性貧血、消化道黏膜萎縮,消化功能減弱,造成食欲不振。“鋅”缺乏會影響味覺素的形成,降低味蕾功能,出現味覺下降,出現厭食或異食癖。
三,鼓勵孩子參與餐前準備
如果孩子食欲較差,家長們首先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并且合理用藥,孩子的食欲才會逐漸恢復。注意提供固定的、具有保護性、舒適的、安靜的喂哺或進餐場所,以使孩子注意力集中。不要在進餐時斥責和教訓孩子。同時做到定時、定量、有規律地進餐,不隨意改變孩子的進餐時間和進餐量。家長還需要掌握一定的食物制作技巧和營養知識。
家長們要根據孩子凡事都愿意參與的特點,鼓勵孩子幫助大人作餐前的準備工作。進餐過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則,用語言贊美孩子不愿意吃的食物,并帶頭品嘗,故意做出津津有味的樣子,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培養孩子喜歡吃各種食品,但一些苦味和特殊怪味的食品不必強求孩子去吃。
如果和孩子一起準備晚餐的話,孩子當然會很有興趣嘗嘗自己的勞動果實,甚至會把自己做的全部都吃掉。如果家長讓孩子養成這種習慣,那么孩子會喜歡上吃飯這個活動,他們會覺得吃飯是一種享受,會開始珍惜自己做的飯,慢慢的也會珍惜你為他們辛辛苦苦做的晚餐。其實家長不一定要哄孩子,只要讓孩子親身經歷他們就會明白了。
相關閱讀:家長對孩子早教的錯誤認識
下一篇:青少年叛逆是正常生理現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樣做能使新生兒心理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