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響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警鐘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0-31
閱讀 :502
近段時間,媒體上頻頻報道有關學生自殺的事件,從13歲小學生畢業前跳樓身亡(2005年8月28日金陵晚報)到16歲中學生跳下23層高樓(2005年07月11日沈陽晚報),再到36歲博士后跳樓自殺(2005年09月20日新京報),類似的事件在各個年齡層的學生中都可以找到。這些學生大都是家長口中的“乖寶寶”、老師眼里的“好苗子”,然而他們卻選擇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花樣年華,這不得不引起整個社會,尤其是教育部門的深思。
如果說少年自殺是由于他們自身性格上的弱點。由于社會閱歷少,青春期的少年容易走極端,看問題絕對化,他們只能看到眼前的成敗,一旦遇到點兒挫折打擊,便覺得承受不了。同時,家長及學校沒有對他們的心理作及時的疏導。那么,已經有了相當人生閱歷的大學生、碩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自殺,又是出于怎樣的原因呢?他們是否有和青春期的少年一樣有自身性格上的弱點?
筆者認為,自殺從一個側面折射了自殺者心理的不健康。高學歷的學生可能由于埋頭于書海,與社會聯系不夠。當步入社會,現實與夢想相沖突時,他們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最終選擇了自殺作為解脫,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
南大學“馬家爵事件”一度敲響了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警鐘。然而,成效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事實是我們看到的關于學生自殺的新聞似乎越來越多了。據筆者了解,很多大學里都開設了“心理咨詢中心”,但真正到咨詢中心咨詢的學生很少,即使去也是偷偷摸摸地去。這很大程度上和我們的傳統觀念有關,很多人認為去做心理咨詢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似乎在向別人昭告:“我心理不正常。”因此,學校應該改變“等學生上門”為“主動關心學生”,化被動為主動。這就需要老師們多多關心學生的生活,而不能僅僅把眼睛盯在學習成績上。更不能簡單地認為年齡大的學生就沒有心理問題,而忽視了高學歷學生的心理健康。一連串的事件已經告訴我們,心理問題不僅僅是哪個年齡層學生的專利了,而逐漸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