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鑒定,是喜還是憂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02
閱讀 :400
◆法律意識、科學意識在增強
◆是否親生、夫妻感情哪個重要
◆誰來鑒定親子鑒定
北京市公安局公布的免費為被拐賣(失蹤)兒童及其父母做dna分析的決定更讓人們對親子鑒定充滿了關注。親子鑒定在我國目前處于什么狀態呢?記者日前采訪了有關方面的專家。
北京市公安局法醫鑒定中心物證室主任劉雅誠告訴記者,以往親子鑒定主要用于一些刑事案件的偵破和審理,在強奸致孕、被害人個體確定等刑事案件中,法醫出具的親子鑒定具有法律效力。近年來,除刑事鑒定外,它已涉及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諸如移民、簽證、上戶口、遺產繼承、離婚后子女撫養、懷疑配偶不忠、懷疑錯換孩子、非婚生子女確認,人工受精案及違反計劃生育案等。案情形形色色,其中做假以求達到目的的情況也很多。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對夫婦生的第一胎是女孩,又領養了一個男孩,為了給孩子上戶口,便謊稱男孩是超生,交完罰款后,又拿著第一個女孩的血樣來做親子鑒定,結果可想而知。
在北京市血液中心白細胞研究室,記者聽到這樣一件事,一對夫婦甚是恩愛且育有一男孩,但孩子長大后,相貌不像父親,父親心生懷疑便攜妻帶子來做親子鑒定,結果證實妻子是清白的,但妻子卻由此而對丈夫心存怨氣。白細胞研究室主任張志欣教授告訴記者,人的相貌是可能隨著水土、飲食等多種因素的改變而有所改變,但人的基因卻是不會改變的,在他所做過的類似案件中,有相貌不相像卻具有親生關系的,也有相貌酷似而被排除親生關系的。這類案例只是血液中心大量親子鑒定案例中的一小部分,但卻引發了另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親子鑒定數量的不斷增多,究竟是喜是憂?
對此,張教授談了自己的看法,親子鑒定數量增多是社會向前推進的產物,雖然從提高法制觀念上來講,夫妻有事明著說,不窩在心里,避免了暴力事件的發生。但現在獨生子女贍養雙親的可能性逐步變小,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障已逐漸社會化,向人壽保險方面靠攏,如果夫妻感情確實不錯,而孩子又不壞,是不是親生又有什么關系。人與人更應注重感情,動輒就做親子鑒定并非好事。
在我國,做親子鑒定的單位日益增多,不僅執法單位的技術部門、省級血液中心可做外,醫院及部分高等院校也能做。在利益驅動下,不少人見錢就做,完全沒有責任心,也根本不考慮自身是否具備過硬的鑒定技術,從而導致錯案不斷發生。有關專家對此皆有隱憂。目前我國對于親子鑒定機構既無管理部門,又無技術考核標準,對于出現的差錯更無復核機構,盡管dna技術對親子關系的肯定概率為99.999%,但如果由于管理不嚴格而出現一個失誤必定會100%地傷害一個家庭。因此專家提醒讀者,不要委托一些非權威的部門做,也勿隨意濫做,以免失去本已得到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