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青少年輕生現象
分類: 成長物語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1-22
閱讀 :513
現象
9月1日,是新學期開學的日子,17歲的萍萍(化名)卻因還未湊齊2000元學費,在爸爸走進房間的剎那,縱身躍下六樓陽臺。無獨有偶,就在兩天后,剛剛考上重點中學的囡囡(化名)也由于家庭經濟拮據,交不起學費,選擇了投河自盡。她留給父親的最后一句話是:“爸爸,真的沒錢嗎?”
兩個正處于花季年齡的少女,把生命看作不可承受之“重”,割斷了對生活的依戀和期盼。究竟是什么,促使她們走上了不歸路?
乍一看,家境困難似乎是兩個女孩的“兇手”。其實,并非如此。兩位女孩及其家長只要翻一下報紙,或者向錄取學校了解一下,就可以知道,依據有關規定,父母因下崗待業造成經濟困難、家庭年收入符合本市低收入家庭標準的學生,可酌情減免一半或全部學雜費。此外,困難家庭還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度過難關,符合一定條件的學生還可以申請助學金。此外,上海每年從學雜費總額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經費,作為中小學困難學生的幫困基金,占學生總數3%—5%的困難家庭學生可以得到救助。再退一步講,手頭即便拿不出這么多現金,向親朋好友“賒賬”,也不是丟人的事,同樣可以度過難關。所以,輕易選擇死亡,太叫人可惜。
透視
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青少年選擇輕生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心理因素。據統計,上海兒童和青少年情緒障礙發生率已經達到11%—18%,行為問題發生率達3%。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正嚴重侵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僅本市就有40萬名兒童青少年需要接受心理輔導。
瑞金醫院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主任金武官教授介紹說,青少年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類:由于學習壓力過重導致厭學或者過度緊張;心理發育不健全引發強迫癥、抑郁癥、焦慮癥,包括失眠癥、疑病癥等。像囡囡和萍萍這類孩子,遇到挫折后不尋找積極的解決方法,卻在情緒上認為“世界末日”到了。她們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知之甚少,以致壓力無限擴大,為悲劇埋下禍根。金教授強調,自殺行為是一種對生命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更是對家庭、親人不負責任的消極做法。
對策
青少年如何才能卸下沉重的精神包袱?專家認為,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學會容納和接受,遇到令人沮喪的事實要學會接受。第二,求真。找出失敗和無助的原因,并立即采取行動改變現狀。最后,要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事情的最終結果,不論其好壞。此外,家長、學校和社會要對青少年加強生命認識教育,培養他們對生命、社會以及大自然的美感。
防范勝于醫治,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才能避免悲劇重演。根據市教委規定,各中小學校及大學,都必須配備相應的心理咨詢室及專業人員,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復旦附中的心理教育課程已經持續了十幾年,自1996年起,心理普及教育作為必修課程,排進了高一學生的課程表。據任教老師介紹,現在的學生不僅面臨著高考壓力,代溝信任危機也有加大趨勢。有的學生怕進了咨詢室就成了別人眼中的“異類”,有問題也不愿找老師。心理教師通過教育加以糾正,并教會學生自我調節,比如找好友傾吐委屈、換角度思考問題、來一場激烈運動等等,都能較好起到疏解壓力的效果。
與此同時,教育學家也尖銳地對現行教育提出批評。挫折教育、失敗教育、愉快教育、情感教育,這些在國外比較普遍的教育內容,在我們這里卻少之又少。不經歷風雨,怎會見彩虹。對失敗沒有心理準備,對挫折毫無提防,輸不起、敗不得,往往種下悲劇的禍根。
專家建議,一旦發現青少年有心理疾患,應去專業咨詢機構治療。目前,上海較權威的青少年心理咨詢機構主要有:上海心理咨詢中心兒童部、瑞金醫院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中山醫院、新華醫院的心理咨詢門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