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研究表明父母的日常行為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而這一點有些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很多家長在吵架時并不避著孩子,總是當著孩子的面。有的家長甚至覺得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可以適當讓孩子出來勸下架,這是大錯特錯的,家長吵架對孩子傷害很大。
嬰兒期
嬰兒出生第一天就有聽覺反應,嬰兒對聽覺的感受有撫慰、警覺、痛苦。嬰兒如聽到父母強烈的吵鬧聲,他的感覺是痛苦,身體會變得僵硬,收縮神經,封閉起來自我保護。嬰兒期如果經常受到痛苦感受的刺激,勢必影響嬰兒聽知覺、視知覺發育,嚴重的將來會出現感覺統合失調。
幼兒期
孩子在幼兒期老見父母吵架、打架,心里緊張恐懼,由于認知水平低,幼兒不能理解父母為什么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他不能辨別誰是誰非,更不愿認定誰是壞的。有的孩子會認為是自己不好,自己是壞孩子,因此有心理負擔,會引起生理反應,如哮喘、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降低。如果家長中有一方是沖動型、情緒失控的人,還會導致孩子由于受驚嚇而長期尿床。如果母親遭暴力打擊,孩子會感到極度不安全,因為保護弱小生命的他的媽媽都自身不保,他還怎么“活”下去?本能的害怕,令孩子在幼兒園里退縮,不合群,害怕與媽媽分離,主動參與活動的欲求低。在成長過程中,各種心智和行為發育顯得相對落后。
兒童期
兒童階段父母常大吵大鬧,會給孩子帶來羞辱感,對孩子的成長傷害也是最大的時期。如果父母是為他的事爭吵,孩子就會顯得很難受,覺得自己是壞孩子,做惡夢,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低人一等,上課時心事重重。如果父母一直在孩子面前說離婚,那就像有把劍懸在孩子的頭上了,他的生活似乎就在等著這把劍掉下來,真正生活在恐懼和擔憂中,這樣的孩子,學習沒心思,做什么事都興趣索然,成績越來越差,自尊感低,由此又引來了老師的低評價的打擊,進入惡性循環,對他今后的人格成長產生一定影響。
孩子的正常成長有一部分與學校有關,還有一部分與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家庭環境甚至有時候起著關鍵作用。不好的家庭環境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所以父母盡量不要吵架,就算要吵架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這是為了孩子好。
下一篇:如何防止孩子受到性侵害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常打孩子屁股危害孩子健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