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勤奮作為生活習慣
分類: 兒童心理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9-30
閱讀 :442
1 有一項著名的調查是一家研究機構對許多70歲以上老人的調查,題目是你一生最后悔的是什么?結果,77%的老人選擇的答案是“年輕時不夠努力,以至現在沒有多少成就感”。而選擇“沒有掙到更多的錢”和“錯過了美好的”的不到10%。看了這幾個數字,我們可以發現,如今鋪天蓋地的關于金錢與的時尚文字其實離人生的真諦很遙遠,老同志們用他們的選擇說明了人生最怕的還是一事無成,最希望自己有所作為。
生活中沒有人不想有所作為,問題是成功與否,這里就牽涉到一個有趣的“8020定律”,它指的是80%與20%在生活中的奇特關系。經濟學家說:“經濟上20%的人占有80%的財富”,社會學家說:“管理上20%的人支配著80%的社會權力”,學家說:“創新上20%的人擁有80%的智慧與靈感”,單位領導說:“工作上20%的骨干完成了單位里80%的事情”。如此看來,有77%的老人覺得一生沒有成就感也就理所當然,因為成功被另外的20%搶去了,現在成功與否的問題就變成了:你是否屬于那20%。
很多人會忙著找尋宿命論的答案,一句“唉,我看我沒有這個天分,還是算了吧”不知讓多少人結束了一段努力,于是天才就更惹人嫉妒和羨慕了。那20%真是天生的嗎?英國 E xetkr大學學教授邁克·侯威專門研究神童與天才,他得出的結論很有意思:“一般人以為天才是自然發生、流暢而不受阻的閃亮才華,其實,天才也必須耗費至少十年光陰來學習他們的特殊技能,絕無例外。要成為專家,需要擁有頑強的個性和堅持的能力;每一行的專業人士,都投注大量心血,培養自己的專業才能。”這位學家也統計過,以學鋼琴為例,如果想要變成還不錯的業余鋼琴家,至少需要專注地投入三千個小時的訓練;如果想成為專業水準,一萬個小時是跑不了的,像西洋棋、各種運動和外語,想要成為專業人士,用的時間也差不多。
如此看來,想要在某一領域有所作為,就得耗費巨大的時間,那么,在一件事上專注地投入一萬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