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據生活時報報道:最近,南京一所著名大學的女學生,因未達到家人和自己的期望值而自殺,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們不禁要問,與社會同齡青年相比大學生們是否是疾病高發易發群體。
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對北京市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顯示,北京市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整體水平是好的,但有16。5%的學生存在中度以上衛生問題。
北京市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調查結果,是從北京市7所高校中的23所大學,抽取的5220個樣本點,按照學校層次的類別、男女比例、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調查中得出的。在16。51%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的大學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女生存在問題的比例為(17。34%)高于男生的(16。07%);低年級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級,其中二年級心理癥狀最突出為(17。56%),農村學生差于城市學生;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沒有明顯差異,不同年級的學生中,來自非城市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衛生問題的比例高于來自城市的學生,其中邊遠農村的學生比例最高為(19%)。
那么,大學生存在的心理衛生問題主要從哪些方面引發,北京市高教學會心理咨詢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學生心理咨詢研究中心主任王建中副教授介紹說,從他長期從事大學生工作的實踐中看,大學生出現的問題主要來自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學業的問題,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因未能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而導致考試不及格,從而帶來系列問題。有的學生自信心下降,有的學生得了考試,每天考試時就生病或者不敢考試;二是人際交往問題,有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交往的范圍比以前有所擴大,想著要和別人去交往,在不知該怎樣去交往或交往失敗后,而導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語;三是家庭教育問題,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家長長期以來對孩子的期望太高,使學生在大學中對自己的期望值也過高(尤其是來自工人、農民的家庭),這樣導致學生自己的壓力過大,心理失去平衡,嚴重的導致輕生;四是家庭環境問題或是以前曾經受過挫折,有的學生父母離異,學生長期不和父親或母親生活在一起,導致學生覺得生活缺乏樂趣、世界很可怕,因此與人交往時表現出敵意,有的學生在遭受挫折后,其價值觀、或對別人的看法產生一定的偏差;五是性心理的問題,有些學生在對于怎么看待性和性在生活中的意義的認識方面的偏差,使存在嚴重問題的學生多半和這方面有關。
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關專家指出,家長與學生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家長在學生的各個成長時期(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能力的培養,避免學生在進入大學后而出現心理問題。而高校應在學生一入學時,就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對于有心理問題的或是有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通過講座、心理健康課等各種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服務。對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可開展短期的專門訓練班,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能力。
下一篇:學生自信心理的培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吸煙會導致青少年抑郁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