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不幸的家庭之最大的不幸,莫過于孩子自殺。可憐天下父母心,都讀讀這篇文章吧——青少年遭遇危機自殺悲劇頻發
十八九歲正是生命中的花季,然而,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的頻頻上演,讓眾多父母心痛不已。讓人倍感沉重的是,自殺人群呈低齡化趨勢。
從2009年1月至今,設在武警河南總隊醫院的鄭州市120急救中心共收治437例服毒自殺的患者,其中20歲以下的273例,占63%;河南省人民醫院急診科今年搶救的200多例自殺患者中,20歲以下的青少年占50%左右;鄭州大學一附院急診科今年收治30多例自殺患者,80%以上未滿20歲……
如花的生命,未及綻放就黯然凋零,究竟何因造成這種令人痛心的結局?如何才能杜絕悲劇重演?家庭、社會、青少年自身都應反省。
自殺悲劇頻頻上演
悲劇一“兒子啊,早知道你會走上絕路,我干嗎要吵你啊!”得知年僅18歲的兒子因服毒搶救無效死亡時,馮女士頓時哭成淚人。
18歲的兒子李明一直是馮女士的驕傲,雖然家里經濟條件不好,但他很爭氣,整天埋頭學習,從小到大都是學校的尖子,所有人都看好他:肯定能考上重點大學。
今年高考,李明因發揮失常,高考成績遠低于預期。得知消息后,馮女士一家陷入巨大的失望中。自尊心很強的李明把自己鎖在小屋里,拒絕和任何人交流。
7月25日,馮女士為兒子送西瓜時,敲了很長時間門里面都沒有反應,透過窗戶才看到兒子癱倒在地,地上扔了一個百草枯瓶子。她趕緊撥打120,然而因為服用劑量太大,當地的醫院束手無策,等被送到鄭州大學一附院急診科時,李明已經腎臟衰竭,永遠離開了人世。
悲劇二:
孫麗,鄭州某職業中專的學生。因為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家人溺愛,不但嬌氣,脾氣還很大。去年孫麗談戀愛了。前些日子父母得知后,認為女兒年紀尚小,怕她沉溺于感情會耽誤前途,就勸了她幾句。
父母幾句善意的勸導,讓孫麗無法容忍。7月20日晚,她將提前準備好的一瓶安眠藥全部吞下。幸虧母親起夜看了一眼她的房間,趕緊將她送到醫院搶救。
“你們為什么要救我,讓我去死,我恨你們!”孫麗被搶救醒來后,沖著父母大吵大鬧。此后,盡管父母和醫護人員竭力勸說,孫麗還是不愿搭理父母。
悲劇三:
父母離婚后,南陽13歲的男孩丁丁變得特別孤僻。父親再婚后,繼母又生了一個孩子,這讓他覺得備受冷落。一天,繼母讓他在家里寫作業,自己帶小兒子趕集,丁丁越想越生氣,哭著寫了一封遺書后,一口氣喝了一瓶農藥。等家人發現將他送到醫院治療,但搶救已經無效。
自殺方式各有不同
“從自殺方式選擇看,農村孩子多選擇服用農藥,城市孩子則以吃藥、跳樓等為主。”河南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醫師王宇航說,現在的孩子大都嬌生慣養,稍不如意就無法承受,一部分人甚至用自殺來威脅家人,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對于很多自殺未遂的青少年來說,他們要為這一舉動付出沉重代價。
1。百草枯幾乎無藥可救作為除草劑,廉價高效的百草枯很受歡迎。當它越來越多地被農村孩子喝下之后,卻導致了一出出悲劇。
“攝入3毫升百草枯即可致人于死地,即使當時搶救成活,但患者很快就會出現肺纖維化、腎衰竭等一系列癥狀,多數人最后都會死亡。”武警河南總隊醫院急診科主任徐維明說。
2。大量服用藥物后果堪憂為防止安眠藥被濫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從2004年5月1日起,進一步加強對包括安眠藥在內的精神藥品的監管。
“此后,吞食安眠藥自殺的案例明顯下降,但一次同時服用大量不同的藥物以求自殺的情況增多。”鄭州大學一附院急診科主任李莉說,很多孩子把家里所有的藥物翻出來,包括藥、降壓藥、精神類藥物等,一次性吞下。
“不同藥物之間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一次性大量混服,很容易損傷肝腎,后果不堪設想。”李莉說。3。本不想死,弄假成真“醫生,我不想死,救救我吧!”急診科大夫見多了這樣的自殺者,19歲的英子就是其中一個。
在英子的左臂上深深淺淺的刀痕有四條,前三次她割得比較淺,位置也遠離動脈血管,每次搶救過來后,都能讓家人緊張一陣子,她的要求也會得到全部滿足。這樣一來,英子一不開心就拿割腕威脅家人。沒想到,這一次自殺割得太深,盡管英子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后悔莫及,但終因失血過多死亡。
青少年為什么會自殺?
1。青春期是心理動蕩期進入以后,青少年的生理愈發趨于成熟,但發育卻相對滯后。身心發育的不平衡,使他們在遇到無法解脫的挫折時,內心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和沖突,如果外在的矛盾和沖突不能得到順利解決,就可能在情緒、情感、日常行為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之類的悲劇。
從自殺動機上看,很多青少年僅僅是因為與他人溝通不暢,或者希望引起他人注意、同情,乃至為了控制別人而自殺。
有時候,自殺的青少年未必是真的想死,而是他們最后的、唯一的自我防御手段。此前,他們會為達到目的做很多努力,當所有方式不奏效時,才會轉向自殺。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少年自殺率增高與獨特的特征有一定聯系。
2。抑郁癥患者,可能都起過自殺念頭“從2008年開始,我們嘗試對急診科收治的每一位自殺患者進行救治。結果發現,相當一部分人是患者。”武警河南總隊醫院科主任醫師邱國松說。
抑郁癥患者,特別是患有隱匿性的患者,表面上看起來與常人無異,既沒有明顯的胡言亂語,又沒有超出常人的異常舉動,雖然他們有時會表現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行為減退,但周圍的人大多缺乏醫學知識,所以不以為他們有病。
由于疾病原因,患者經常感到前程渺茫,看不到希望,活得非常痛苦,但這種感覺又不被外人理解,久而久之,一旦承受不了煎熬,就想一死了之。
3。家庭環境是自殺的重要原因“家庭關系是否和睦,家庭結構是否正常,家庭成員是否健康,都直接決定青少年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長。”鄭州大學一附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李幼輝說。父母長輩的言行對青少年的影響都是最直接的,和諧的家庭環境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社會支持,相反,緊張的家庭關系會給孩子留下長期的陰影和恐懼。
一般情況下,家庭成員中有自殺史的青少年,比其他人更具有自殺的危險性,遇到挫折時更容易選擇自殺。
此外,對孩子要求過高或過嚴,都會加重青少年負擔,反之,溺愛的教育方式也容易讓孩子產生脆弱、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等性格缺陷,從而大大降低他們的抗挫能力。
4。學校壓力及人際交往受限學校引入競爭機制,分數、排名決定一切,再加上家長過高的期望,讓青少年從小就承受著學習壓力,這也是他們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的根源。
如果孩子自身能力與家長寄予的期望反差較大,久而久之會讓他們產生受挫感,如果這種情緒得不到及時疏導,他們會把受挫感上升到對現實的失望,進而感到絕望甚至會自殺。
此外,人際關系緊張、感情受挫、老師教育方法不當等因素均可讓學生產生緊張、焦慮、自卑、恐懼等問題,甚至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構筑三道防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學習壓力大、師生關系差、家庭問題多、戀愛受挫是急診科和心理科醫生公認的導致青少年自殺的誘因。究其根本,還是青少年抗挫能力和承受力差。
那么,如何才能阻止青少年自殺?
“從心理學角度講,自殺行為始于心理挫折,發生在擺脫抑郁的沖突的過程中。”李幼輝說。從產生自殺念頭到付諸實踐,要經過一段時間,如果在這期間,周圍人能夠捕捉到當事人的異常變化,自殺完全可以預防,但這需要家庭、社會、個人三重努力才能得以實現。
防線一: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除了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外,如何幫助孩子積極應對外界打擊是每位家長亟待補的重要一課。”邱國松說,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能夠及時宣泄,家庭為他提供支持和力量,青少年的自殺率會明顯降低。
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很強的沖動性,多數會在情緒失控時輕率自殺,但在自殺前往往存在著某些征兆,因此,家長平時要多和孩子溝通,時刻留意他們的異常舉動,但絕不能溺愛孩子,要指導他們平穩度過心情起伏期。如果自感無法有效幫助孩子,就要立即求助于醫生。
防線二:學校應重視生命觀教育“干預青少年自殺,最重要的莫過于健康教育,如果學生真正了解了什么是死亡,他會更懂得珍愛、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李幼輝說,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觀,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
除此之外,學校對學生戀愛觀的形成、人際關系的培養都應和文化課的學習同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培養他們的健康,這不僅是預防青少年自殺的根本之策,更會令他們受益終身。
防線三:青少年要學會創造快樂人生
“三個快樂”(即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和“三個學會”(即學會超脫、學會寬容、學會忘卻)是李莉通過《大河健康報》向廣大青少年提出的建議。
“青少年首先要認識到自己將要承擔的一份責任,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生命負責,自殺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應該更積極地去應對任何外來壓力。”李莉說。
下一篇:單身更易患抑郁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放假了家長要為孩子做些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