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秘訣伴君快樂行
生活中我們常說快樂是簡單的、易尋的,但我們同樣要說,為了使自己獲得長久、穩定、多元的快樂,還需要去關注一下能夠獲取快樂的某些秘訣。
快樂在于自身意識
一位朋友的女兒在外地求學,不久前給我寫來一封信:“我以前很活潑開朗,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不配快樂,因為我沒有快樂的資本。我感覺自己現在變得非常丑陋,想到這點就總也快樂不起來。”
按照朋友女兒的觀點,快樂是要有“資本”,是要講“條件”的。比如,模樣的丑陋或漂亮就是一個條件,否則即使你想快樂,能快樂,也不配快樂。
朋友女兒肯定很羨慕那些美如天仙的女孩,認為只有她們才能快樂起來。這倒讓我想起了一則童話:小螞蟻看見一只蜜蜂在花叢中采蜜,非常羨慕,看見一頭大象在森林中搬運頭,也非常羨慕。螞蟻被人踩在腳底,不能飛,又沒有力氣,好可憐!螞蟻思前想后,傷心欲絕。誰知,蜜蜂和大象倒向螞蟻訴苦,要辛苦地采蜜,要吃力地搬運,日子不好過,做個螞蟻該多好,自由自在地爬山過溝。
螞蟻這才懂得,不必去羨慕別人,誰都可以擁有快樂。
快樂一事,研究者眾,最著名的一條應該是林肯說的:“你想要多快樂,就可以多快樂。”這話說得多精妙!快樂不需要什么苛刻的條件,不需要什么雄厚的資本,只需要一種意識、一種心愿!如果你想要很多錢,或者很驚心動魂的,恐怕是困難重重,因為暴富的機遇和條件實在難求,要說愛也得有個具體的對象。若是快樂就簡單多了,春暖花開看見燕子樂一樂,雪花飄飛見人摔跤也樂一樂。
記得一位好友說過,任何時代兒童的幸福度都是差不多。我們小時候玩泥巴,現在的小孩兒玩變形金剛,玩電腦,其實誰也用不著羨慕誰或鄙夷誰,只要忘情其中,快樂都是一樣的,我們并沒有規定,誰玩的玩具是高級的,誰的快樂就高級。
快樂在于細心的發現
南方一家研究所通過對1000戶城市家庭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快樂正悄悄地離我們遠去,而焦慮已成為現代人的病。快樂減少焦慮驟增,外因源于現代社會競爭加劇,社會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行動的“目標”或“結果”上,而忽視了對過程的注重和體驗。比如做飯時總把注意力放在盡快地做完,吃飽了肚子了事,結果被鍋碗飄盆、油鹽醬醋、洗切翻炒忙得不可開交,也就心存厭煩之意。因此,我們不如從容愉快地對待這些平常又重復的過程,努力對過程本身產生興趣,從這些過程的甘苦中獲得快樂和滿足。
確實,人生中的巨獎如諾爾獎、奧斯卡獎我們大都得不到。可是人生中尋常的賞心樂事如一聲贊美,親友圍坐,一席盛宴,明月當空,落日紅霞,都是我們可以享受到的。不要因為得不到人生的巨獎而煩惱,要享受人生中可愛的小事。這種小事多得很,人人都可以從中享受到快樂。
快樂在于積極的定向
快樂的原則之一是,凡事要學會把比現實更壞的可能性放在前面做參照,那樣你的心情就會好起來。試舉例如下:
上司撤了你的職,你應該高興:幸虧只是被換了工作,還沒有被開除公職。在單位,你會高興地發現:上司的嘴臉可比北京猿人要美麗多了;呆在同事中間,遠比呆在狼窩中安全一萬倍。
兒子踢壞學校的一塊玻璃,你對怒形于色的妻子笑說:“幸虧兒子踢壞的是玻璃,而不是校長的腦袋。”
深夜被鄰居錄音機吵醒,你從床上坐起快樂地想:“啊,音樂就比狼嚎動聽得多。”
加拿大廣播公司曾經制作一個以“快樂”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一共走訪了40個國家,數百位快樂的人,得到以下結論:想要快樂,不需要富有,名氣與美麗,快樂的人具備了肯定自己、不怕挫折、醉心工作、順其自然、通情達理、繼往開來等6項特質。
可見快樂的人是積極的人。積極使人快樂,而快樂又可以滋生積極的力量。這也是為什么樂觀的人總是比悲觀的人容易獲得好的結果的原因,因為,即使碰到困難,他們也會想辦法讓事情圓滿地解決。正如《佛經》上所說,快樂與厭世都是起源于心,差別在于自己的持心之道。持心的意念不同,世界可明可暗。心中沒有陽光的人,勢必難以發現陽光燦爛!心中沒有花季的人,也勢必難以發現花朵的明媚!
有個謎語: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泣——這是什么?
你可能猜這是鏡子。其實,更妙的答案應該是生活。因為拉伯雷曾說過:“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
快樂在于
擁有珍視之心
有位青年時常為自己的貧窮感憂郁。
“你具有如此豐厚的財富,為什么還不快樂?”一位老人問。
“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問。
“你的一雙眼睛。只要你能給我一只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東西都給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么,讓我要你的一雙手吧!為此,我用一袋黃金作補償。”
“不,雙手也不能失去!”
“既然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既然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現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豐厚的財富啊!你怎么會不快樂呢?”老人微笑著說。
我們時常覺得“不開心”,根源在我們很少想到我們已經擁有的,卻總是想著我們所沒有的。輕視乃至忽視自己擁有的,抱怨自己所沒有的,人當然就無法快樂起來。
一位哲學家不小心掉進河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說出的第一句話是:呼吸空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空氣,我們看不到,也很少有人想看到。但失去了它,你才發現,我們不能沒有它。后來那位哲學家活了整整100歲。臨終前,他微笑著重復那句話:“呼吸一件幸福的事。”換句話說,活著是一件幸福的事。
缺乏珍視之心往往使我們意識不到幸福,使得我們快樂不起來,使我們總有種幸福有點兒遠的感覺。正如一位哲學家曾說過的那樣,幸福就像一個被孩子追逐的球一樣,當你追上它時,卻又把它踢得更遠。
快樂在于
苦后知甜的體驗
小張當兵時,最興奮快樂的,莫過于放假。后來轉去當粗工,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當工頭宣布休息時,心中有說不出的快樂。
現在小張到大公司里上班,休假多,工作也較輕松。這樣的工作,常使小張有一種莫名的倦怠。有一天,老爸對他說:“你上班時,很不快樂吧?我有辦法讓你找到快樂。”一個星期日,爸爸要小張陪他去工地扛鋼筋、水泥,在炎炎烈日下,這一天小張苦不堪言。
隔天上班,回到舒適的環境中,小張才發現原本自己厭倦的工作,此時干起來特別順心快樂。由于心情愉快,不會動不動就和同事吵架,也不會為主管交待的事情感到厭煩。
現代都市里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過得舒適了,反而很難快樂起來。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沒有體驗過條件艱苦和物質缺乏的“苦”,才不知現在這種物質滿足和條件舒適的“甜”。
人生本來就是有苦才有樂的。所以當你生活在不快樂的生活中,不妨試著自己吃點苦,從而更好地接近快樂。
知“苦”常樂,信然!
快樂在于忘我的投入
國外一家報紙曾舉辦一次有獎征答,題目是“在這個世界上誰最快樂?”從數以萬計的答案中評選出的四個最佳答案是:
作品剛完成,自己吹著口哨欣賞的藝術家。
正在筑沙堡的兒童。
忙碌了一天,為嬰兒洗澡的媽媽。
千辛萬苦開刀之后,終于救了危急患者一命的醫生。
看來,工作著的人,是最快樂的。確切地說應該是:正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的人,是最快樂的人。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快樂的人,往往是生活中沒有自己喜愛的事可做的人。
快樂在于培養
不懂球賽的人無法獲取看球賽的快樂,不懂歷史的人在瀏覽古跡時游玩的快樂就要打折扣,不會跳舞的人在舞場上就無法體驗到展現優美舞姿的快樂,沒有文化的人享受不到讀書求知的快樂……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多快樂的獲取又是有條件的,這些快樂是需要培養的。
麥克斯維爾·梅爾茲在《個性的改造——控制學》一書中寫道:“快樂或隨時保持思想愉悅的觀念,能夠在漫不經心的練習中系統地培養出來,”他詳細介紹了培養快樂習慣的練習方法。首先要有意識地下決心在三周內形成一個新習慣,并從改變原來某些簡單動作做起,如你早晨下床穿鞋原來是先左后右,以這種簡單的方式來提醒自己,在這一整天都要改變原有的不良情緒反應;在人際交往中要友善些,盡可能從好的角度來解釋對方的行為,以作出快樂的應答;每天至少微笑三次……如此認真練習三周,肯定會有明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