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頒布后,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不久前,參加中央綜治辦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范圍進行的閑散未成年人犯罪調查的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關穎,通過對2千余名未成年犯和1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調查資料的分析比較后發現,學業失敗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起點。
調查顯示,有74.2%的人在犯罪前是閑散于社會上的少年,許多人是在初中畢業前、甚至在小學時離開學校的。學習困難-學習成績不好-曠課逃學-離開學校-閑散于社會,是多數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基本路徑。
關穎介紹,在城市閑散未成年犯中,上學期間曾經有曠課、逃學經歷的高達92.9%。進一步分析發現,學習狀況處于“中下等”和“根本跟不上”的,曠課逃學的頻率也相當高。在談到曠課逃學的直接原因時,城市閑散未成年犯中有40.2%明確表示是因為“厭惡學習”,27.1%的人說自己“感到學習負擔重”。
在以分數或者以學習狀況來衡量是否好學生的學校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很難得到老師的贊許。關穎指出,調查表明,城市閑散未成年犯在上學期間學習“跟不上”的,有79.3%的人自述“沒有”或“很少”受到過老師的表揚。他們在上學期間受到其他同學歧視的全部10個原因中,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受到同學歧視的高達40.9%,排在首位。學習不好的孩子更缺少在集體中表現自己的機會,他們被老師和同學所嫌棄,回到家里更少不了父母的指責、打罵,進而加劇了曠課逃學的不良行為。
關穎分析說,那些學業失敗的孩子,為了減輕壓力,需要尋找友誼,尋找支持。尤其是閑散于社會的未成年人,許多人有著學業失敗、壓抑、家庭不幸等相同的遭遇和感受,彼此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哥們義氣便成了他們不可缺少的精神需要。在他們的團伙中強烈的認同感給了他們畸形的自信和自尊,他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所以未成年人搶劫、斗毆,故意傷害、行兇殺人,往往都是結伙而為也就不足為怪了。
關穎認為,與學校在培養學生、衡量學生中過于注重分數、注重學習、注重智力相對應的是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德育的弱化。如果社會能給那些學業不良的孩子多一點幫助、對那些缺少家庭溫暖的孩子多一些關愛,有很多孩子不會走上犯罪道路。
>>>下一篇:當代青少年結幫犯罪原因之分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校園犯罪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